智斗在战场 坚守在边疆

●李鹤玲 田徐繁

10月,一个阳光和煦的秋日,笔者来到库尔勒市抗美援朝老兵李安源的家中。89岁高龄的李安源老人坐在窗前,身着整洁的旧军装,胸前的纪念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谈起70多年前那段烽火岁月时,他目光炯炯、声音洪亮,记忆清晰得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日。

少年志:想方设法去参军

1936年,李安源出生于四川资中。生逢乱世,儿时的记忆就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尽管家中穷困,目不识丁的父亲还是想尽办法,让身为长子的李安源读书识字。就这样,李安源读了4年私塾——正是在这里,教书先生和高年级同窗的革命言论,在他心里埋下了“跟着共产党走”的种子。1949年,家乡解放后,13岁的李安源因思想进步,被推举为村里的儿童团团长。

1952年底,中国人民志愿军征兵工作组来到资中,李安源因不满18岁,屡遭拒绝。

“不让我当兵,我就守在工作组驻地,甚至趁人不备,用木炭在桌椅、门窗上写满‘李安源要参军,保家卫国’的字样。”李安源得意地说。

这份执着终于打动了工作组。就这样,16岁的李安源如愿穿上军装,成为志愿军第一军七师十九团的一员。

李安源说:“参军后,我觉得很光荣,村里给我戴上了大红花,我成了全村的‘明星’。但没想到,全国人民更是把我们当成了‘英雄’。当时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情绪高涨,部队在辽宁省安东市(现丹东市)时,大批捐赠物资堆积如山,还给我们分发了全国人民捐献的生活用品。除此之外,我还收到了一个特别的针线包。”

打开针线包,李安源顿时感动得泪流满面。里面除了几根针,还有一封小学生写的信。信的内容是“志愿军叔叔是最可爱的人,我长大了也要当最可爱的人。爸爸妈妈给我的五毛钱零花钱,我都捐献给了抗美援朝战士,你们一定会凯旋……”

“你说,有了全国人民的期待,我们在战场能不拼命吗?我们打仗,不就是为了让后代过上幸福生活吗!”李安源望着全家福坚定地说。如今,他的儿女已退休,孙儿们在大学里读书,一家人生活得幸福而平静。

战场智:临津江畔的对敌斗争

1953年2月,李安源随部队跨过鸭绿江,从新义州乘火车朝“三八线”方向前进。那段路,火车专挑晚上走,白天躲在山洞和山林里,防止被敌机发现。

一天晚上,部队在朝鲜一个小车站补充燃料,敌机突然在空中盘旋,刺耳的警报声响起。火车紧急启动,可敌机投下闪光弹后,车厢瞬间暴露,子弹“嗖嗖”穿梭,与车身擦出火花。

“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坐在车厢里。”李安源说,后来清点时发现,车身被打出好几个弹眼,他坐的位置还穿了个洞,万幸没人受伤。

这样的惊险多了,战士们也琢磨出了应对法子。一次火车又遇轰炸,司机果断丢下车厢,开着车头打开大灯飞驰——敌机果然被灯光吸引,一路跟着轰炸。等车头钻进山洞,敌机就成了无头苍蝇,嗡嗡转了半天只能飞走。待敌机远去,车头再倒回来挂好车厢,拉着战士们继续前进。后来,这个“火车头诱敌”的办法,将更多入朝战士安全送达了前线。

抵达“三八线”附近的临津江畔后,因李安源年纪小,团长让他当通信兵。临津江是敌军重点封锁线,每天都有敌机巡逻轰炸,要及时送信件,必须抄近路翻山过江。

“我是四川人,从小就会游泳,水性好,江面宽约40米,不到一分钟就能游过去,光着身子抱着用油纸包好的衣服、信件,一路快跑进山里。等我跑远了,爆炸声才传来。”李安源笑着说。

在战事相对平稳的间隙,李安源所在的部队除在江边执行防御任务外,还抢抓时间修筑战备公路。他说,有一天,公路修到一个山垭口,需要大面积爆破。为预防敌机轰炸,战士们都在晚上爆破。几个工程兵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利用敌军轰炸机爆破的法子。

“在这个垭口段,战士们牵来了电线,安装了一排排电灯,到了深夜,用发电机供电,让电灯亮起来,还让电灯一闪一闪的。很快,敌机看到灯光闪,以为有部队,就扔炸弹,把原来的爆破点炸得稀碎。第二天,工兵挖走碎石,很快修通了公路。”李安源回忆说。

金城战役期间,为防止敌人用生化武器攻击,志愿军组建生化防护部队,李安源因为有文化基础,被抽选为化学兵,并担任班长,一直驻扎在后方,随时待命,远离了与敌人真枪实弹的拼杀。

边疆情:从军人到塔河“摆渡人”

1957年,李安源转业回乡,担任村里的民兵队长。1964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农一师(现一师阿拉尔市)阿拉尔垦区,成为一名屯垦战士。当时,塔里木河阿拉尔段还没有桥梁,两岸职工群众靠摆渡船只来往。

“我不仅水性好,还会驾船,就来到渡口船上,干摆渡工作。”李安源回忆道。

塔里木河阿拉尔渡口是当年连接塔河两岸的主要交通航线,因为是流沙河,河道变幻无常,渡船搁浅是常事。李安源在这里从水手做起,很快就成为掌舵的“船长”。

在渡口的日子,危险也常伴左右。洪水季节,塔里木河水流湍急,河岸常被冲垮。一次李安源去下锚,河岸突然垮塌,他差点被卷进河里。还有一年春天冰雪融化,他下船驱冰,冰面突然开裂,他反应快,一下跳到岸上,否则掉进冰洞就会有生命危险。

“那时候的塔里木河,冰结得厚,可融化时很危险,一点不能大意。”李安源说。

1984年,塔里木河永久性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李安源转入养路队工作。两年之后,他们归到十二团,成为团场职工,开始承包土地。1993年,李安源因病提前退休。

退休后他没闲着,成了一名“银发讲解员”,足迹遍布南疆各地州。每次站在讲台上,他都会把抗美援朝的故事、兵团建设的岁月讲给孩子们听。

“我要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兵团精神,得一代代传下去。”李安源说。

上一篇:山路上的那抹红
下一篇:青海西宁500号信箱,绝密地址藏着一代人的青春暗语!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