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龚先生
刚刚过去的周末,超40场马拉松在全国多地密集开跑,其中,4月19日的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称得上是“顶流”。当日,20支机器人赛队与人类跑者共同挑战21.0975公里,全球“碳基生物”与“硅基生物”第一次并肩站上半程马拉松赛的跑道。
“这大高个跑得真快”“这小碎步太萌了”“这个机器人怎么倒着跑”……
机器人的跑姿大赏刷屏网络,人们在感叹科幻照进现实的同时,也有网友心存几分失望:机器人跑者的赛场表现与短视频里跳舞、侧空翻的酷炫有差距,也不似在春晚舞台上的表演那么丝滑,有的机器人甚至出现“抽筋”跌倒、踉跄“撞墙”、开跑就“摆烂”等“翻车”场面,其运动能力没有想象中的强大,甚至有些脆弱。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视频号)
“状况百出”的机器人半马,让不少网友在觉得惊喜、好玩之余,也有些五味杂陈。那么,举办这场“人机共跑”马拉松的意义何在?
如果说人类马拉松是在挑战身体的极限,那么,机器人马拉松就是在挑战技术突破的极限。马拉松赛道地形涵盖平地、上下坡等复杂路况,是对机器人本体、一体化关节、核心算法开发与适配能力等的全方位考验。同时,长距离也对机器人的稳定性、可靠性、续航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在复杂多变的真实世界验证技术的成熟程度,让机器人在这场耐力赛中充分暴露问题,进而倒逼技术创新,这是让机器人站上马拉松赛道的意义。
正如一条高赞评论所写,“这个机器人好像我刚学会走路的儿子”。我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确实就像在学走路的孩子,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在所难免,出现“状况”也在预料之中。从实战反馈中剖析问题,在正视不足中总结经验,推动高扭矩电机、柔性关节、耐磨损材料等上游零部件升级,促进机器人软硬件技术更高精度耦合、生产厂商与AI算法公司深度合作——这些,都是这场比赛留给相关行业的考题。
本次亦庄半马中,男子组和女子组冠军的完赛时间分别是1小时2分36秒和1小时11分7秒。相比之下,机器人选手的速度要慢得多,冠军机器人天工的完赛时间是2小时40分42秒,且其身后还跟着气喘吁吁的陪跑工程师。正像马拉松的终点从来不只是速度,更关乎挑战自我和勇气,机器人研发的赛场上亦是如此。
(图源:澎湃新闻)
此次机器人在马拉松赛场展现出的“人间真实”,让很多人清醒地看到,在理想环境中人形机器人展示的“顶配”动作,还不是现实中产业发展的“标配”,从实验室演示,到完赛马拉松,再到进入巡检、安防、配送等高负载场景,承担生产生活中的复杂任务,相关行业还有不少技术难题需要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场突破创新边界的科技马拉松中,企业需要有直面技术短板的勇气,产业需要有接受失败的韧性,资本市场需要有“陪跑”攻关的耐力。我们这些围观者则需要从一次次流量狂欢的喧嚣中抽离,更加理智、冷静地看待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次“高燃时刻”和“翻车瞬间”。推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这场马拉松不是人形机器人的“黑历史”,而是其行稳致远必经的“来时路”。
一位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说:“到我们70岁时,估计就能用上这个机器人了。”距离科幻电影里完美人形机器人的出现,估计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应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