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块链没有那么‘热’了,但我觉得,这是它在慢慢进入成熟和落地阶段的表现。”
■ “在区块链的路线选择上,国内外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国外侧重在加密货币和金融应用层面;相比之下,国内更多聚焦于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和应用落地。”
■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关于区块链基础设施这一块,国内外差距不大;而在技术和应用方面,我们的技术能力更强、应用落地走得更快,是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近日,趣链科技创始人兼CEO李伟博士做客【泉果无限对话】,分享了“区块链”和“数据资产化”方面的前沿实践;回应了“热度”退潮后,区块链面临的误解与质疑;从更长期和务实的角度,探讨区块链技术的深远影响。
李伟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他曾先后供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道富银行浙江信息技术中心、Schooner信息技术公司(硅谷)等。从业界巨头到创业公司、从学术研究到企业管理、从趋势判断到应用落地……如他所言,“这些不断转换视角的经历非常值得,积累了很多经验,为我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李伟和已经共事了近十年的若干浙大的博士同学一起,成立了趣链科技。李伟认为,区块链真正的价值不在于风口浪尖的炒作,而是要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正如杜甫在诗中所描述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秀的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也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趣链科技定位在做好数字经济的“新基建”,专注于区块链技术的长期价值和实际应用。近年来,趣链科技进一步推动区块链与隐私计算、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在把区块链技术落地到数据要素、金融科技、能源转型、数字“双碳”、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2021年,公司成为了国内区块链领域的独角兽企业;2023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认定;今年,公司又入围了新一轮第一批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支持名单。
图1. 趣链科技产业园
以下为李伟分享实录精选:
泡沫散去:
区块链的核心价值在于增信
区块链没有那么“热”了,但我觉得,这是它在慢慢进入成熟和落地阶段的表现。
每当谈到区块链,总会有人问我,“这是不是比特币?”“是不是加密货币?”
可能是因为技术比较前沿,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经常容易被混淆。其实加密货币只是区块链应用场景的一部分,实现了区块链的激励功能。
*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块链式存储、不可篡改、安全可信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它结合了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密码学等技术,通过不断增长的数据块链(Blocks)记录交易和信息,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透明性。
实际上,区块链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加密货币,而在于增信——数据上链后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可溯源可管控,最终实现数据可信、资产可信和合作可信,提升社会环境的信任程度,这是区块链的核心价值。
尤其是随着AI技术的发展、数字世界日益复杂,社会增信的需求更加凸显。
当前AI生成内容(AIGC)特别热,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信任危机。学术界有一个判断,三年内,互联网接近90%的内容将是由AI生成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需求:如何确定内容是真实的?还是由AI生成的?
而区块链技术,正是AIGC硬币的另一面: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可信,什么不可信。
举个例子,可以将物理采集设备(如摄像头)上链存证,记录下设备信息、拍摄时间、数据指纹或关键帧等,通过技术手段,就能够证明这段视频是真实拍摄的,还是由AI生成的。当然,这里需要物联网和区块链的无缝配合。
区块链提供了一个不可篡改的记录,为物理数据、真实数据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任保障模式。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应用场景,而是整个技术生态的变化。依托区块链强大的信用基础,会有更多更可信的应用场景得以落地。
如今区块链或许不在“热潮”上了,但我觉得,这是它在慢慢进入成熟和落地阶段的表现。
整体来看,区块链正在变得越来越务实,行业的泡沫在逐渐散去,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爬坡阶段——随着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的发展,区块链作为构建数字信任的基础设施,越来越不可或缺。
天生一对:
区块链如何助推数据资产化?
数字经济的关键就是将这些“数据要素”互联互通,形成资产。“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会让数据变得更加共享、公平和互利,将改变很多行业的应用生态。
从2016年开始,每年的政策方向上都有一些非常明确的指引,强调区块链在数字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区块链和数字经济有何关联?又如何助推数字经济的发展?
讲清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需要先谈谈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数据资产化。
图2. 生产要素的变迁
什么是“数据要素”?
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和劳动力是基础要素;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和能源占据了核心地位;而数字经济时代,核心的生产要素其实是数据、数字技术以及一些相关技术。
中国在数据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庞大的网民数量、高度成熟的互联网应用积累了庞大的数据。但问题在于,数据的规整程度、共享程度以及数据质量并不尽如人意。
首先,大量数据处于“沉睡”状态,没有得到重视和挖掘;其次,数据多集中在某些地方,许多头部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以数据为依托的。如果能实现更充分的共享,其潜力远不止于此,将会发挥更大的价值。
数字经济的关键就是将这些“数据要素”互联互通,形成资产。“数据要素”会让数据变得更加共享、公平和互利,将改变很多行业的应用生态。
但成为资产,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条件:
第一,稀缺性。比如黄金可以作为资产,就是因为它稀缺。
第二,不可复制。比如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造假币是违法的。而一份数据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最终可能无数人都能拿到这份数据,它的资产属性就变得模糊了。
第三,数据的真实性。数据本质上只是二进制代码(0101),单纯的数字信号不涉及真假问题。
不稀缺、复制成本为零、没有真实性可言……实现数据资产化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如果数据是资产,数据到底归属于谁?如何定价与交易?如何保证公众隐私与数据安全?
所以,数据要素一词早在2014年就被提出来,这10年来却没有取得什么明显进展。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底层技术不成熟,无法适应数据要素的资产化。
图3. 区块链技术与数据要素体系高度契合
但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和隐私计算的逐渐成熟,情况发生了变化——区块链的可信性、透明性、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与数字要素的契合度非常高。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成为支撑整个数据要素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
第一,区块链能为数据提供确权功能。即使数据被拷贝或转移,依然能够证明原始数据属于谁;
第二,区块链和隐私计算实现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过程,使商业模式得以运转;
第三,实现了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保护等。
这样说可能很抽象,我举一个例子,带大家感受一下:
假设银行需要张三的征信数据,来为他提供贷款。
在传统模式中,可能需要张三直接提供本人的出行数据、医疗数据、公积金数据等,来评估他的征信。这种粗放的方式其实有很多问题,步骤繁琐、数据造假、隐私泄露风险等等,数据也没有发挥资产属性。
而加入了区块链和隐私计算等技术后,思路变了——
有个术语叫“数据不动模型动”——通过区块链技术,把各种数据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数据目录。我们能够用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检索和使用,但不改变数据原有的存放地,归属于原始数据的所有者。
在这个场景中,出行数据依然保存在运营商,医疗数据仍然在医院,公积金数据仍然在社保中心。
我们也无需直接获取完整的个人数据,需要的只是这些数据的某些特定信息,通过隐私计算技术,用不同的模型计算汇总这些数据,得出一个最终的征信评分。
整个过程中,银行就可以在不直接接触数据和用户隐私的情况下,验证张三的征信。
同时,实现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过程,数据的价值得以体现。比如银行为了准确评估张三的征信,愿意支付一块钱;他可以将这笔钱,按比例分配给出行运营商、医院、公益中心等相关单位。每个数据的提供者都能根据自己的贡献获得相应的回报。
我认为这样市场化的商业模式才是持久的,建立起数据价值的交换网络,让各参与方都能从中获得合理的回报,整个网络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路径差异:
中国区块链落地应用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与一些国外的合作伙伴交流时,他们非常惊讶我们能够落地这么多实际场景,这种进展在国外是非常难以实现的。
在区块链的技术路线选择上,国内和国外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国外最早是由华尔街等金融机构推动的,侧重在加密货币和金融应用层面;相比之下,国内更多的聚焦于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和应用落地。
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的互联网应用发展更加成熟,比如第三方支付、社交网络等,我们的网民基数更广、数据量更大,为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内政府的数字化建设远超国外,自上而下的支持力度也要强得多。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关于区块链基础设施这一块,国内外差距不大;而在技术和应用方面,我们的技术能力更强、应用落地走得更快,是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我们与一些国外的合作伙伴交流时,他们非常惊讶我们能够落地这么多实际场景,这种进展在国外是非常难以实现的。
我认为,优秀的技术就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它的益处,就像5G一样,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确实让生活变美好了。如果技术的应用只是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领域,那就说明这个技术本身是有局限的。
区块链作为一个通用的基础性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这也是我们正在努力探索的事情,近年来,在金融、政务、能源、双碳等领域,都有项目落地。
在落地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质疑是,区块链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传统的技术无法实现吗?为什么非要用区块链?
其实很多时候,技术选择是否是唯一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优解。
区块链会重塑很多商业模式,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让一些过去依赖信息不对称赚钱的行业,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技术层面,也需要解决一些利益结构、资源协调的挑战。
但面对技术发展的明确趋势,我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我认为,很多人高估了区块链短期的价值,低估了它长期的影响力。
区块链技术和其他技术很大的不同是,它的应用场景大多都是从零开始的,而且通常需要联合各个相关业务方。所以,区块链技术非常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先把底层基础设施搭起来,这需要长期的沉淀,急不来。
我们的规划就是,先搭建基础设施,后续逐渐完善应用生态。
实话实说,公共数据运营平台等基础设施的构建非常“烧钱”。但我坚信,只要网络搭起来、技术做得好,后续会源源不断产生更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好消息是,从我们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说已经走出了“烧钱”的阶段。
我是做技术出身的,对于技术突破的挑战,实际上是我们最兴奋的事情。我们最开始创业的目标就是要做有门槛的事情,否则大家都能做,也轮不到我了。所以,我们非常愿意在技术上投入。
我也深感做科研和做企业需要不同的创新思路:
在科研领域,技术创新没有限制,领先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只要技术够新,就全力投入;但做企业不一样,领先三年没有问题,但如果领先十年,很可能就成了“先烈”,因为市场远没有成熟。某项技术虽然很好,但“曲高和寡”,决策错一步,企业可能就会遇到大问题。
所以,我们决定投入的标准有两个:第一,技术难度要大,值得投入;第二,这项技术必须能与市场需求匹配,并且能够在三年内转化为生产力。
我们在创业过程中,始终是“技术加业务”:技术推动业务,业务又反向推动技术的发展。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应用场景的拓展,区块链最终将服务于更广泛的大众,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Talmud》
(创世之柱)
装置艺术作品艺术家:Gregory Orekhov
这件装置艺术作品高达九米;是一尊钢制雕塑。
它矗立在湖面之上,湖面被芦苋丛包裹。
柱子层层叠叠的抛光镜面钢板象征着人类的知识和经验。
只要人类持续存在,人类就会不断积累的新的知识,就像这座雕塑所象征的那样无限延伸。
(转自:泉果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