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卜晚乔编辑丨董金鹏
【亿邦原创】十月底的一天,江苏昆山(处于上海与苏州中间,距离东西各40公里),一家物流药品仓正在忙碌运转。传送带发出的嗡鸣和扫描枪的“滴滴”声,淹没了汽车发动机的声音,让小镇多了一丝紧张忙碌的气息。
上午9点50分,车辆陆续驶离仓库,双11紧张又刺激的配送由此开始。昆山药品仓,日常发货8万单,进入11月,日单量翻倍,达到16万单。“忙的时候一分钟当成2分钟用。”负责人称,苏州地区上午下单,下午就能送达。
所有在此流转的药品,有一类被给予了最高级别的关注,其中包括当下备受关注的国产减肥“新星”——玛仕度肽。它们被装入专用智能保温箱,存放在2-8℃的恒温区,下单后通过全程恒温冷链,送达到用户手中。
与传统药品不同,玛仕度肽等体重管理类药物,呈现出显著的消费医疗特性,越来越多用户选择线上问诊、线上下单和送药到家等服务。特别是随着AI加入,这条供应链体系正在重新定义医疗服务模式。
01
千亿减肥药,国产替代加速
上市一个月,玛仕度肽在某电商平台的搜索用户已达百万量级。近年来,减肥药与与茶叶、白酒一样,开始频繁出现在中年男性的饭局上。
据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统计,中国是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肥胖和超重人群占比已达50%,2030年将升至65%以上。另有数据显示,中国肥胖患者平均年龄已从十年前的60-70岁、五年前的50-60岁,下降到如今的42岁。
今年,中国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正式纳入“健康中国行动”专项。在这样的背景下,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玛仕度肽等GLP-1(胰高糖素样肽-1)药物愈发风靡。
玛仕度肽,也称信尔美,是信达生物开发的创新药。2025年6月,玛仕度肽注射液获批上市,用于肥胖或超重成人的长期体重管理。同年9月,它的第二项适应症获得批准,用于T2D(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的血糖控制。
研究数据显示,在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中,接受玛仕度肽治疗的患者有48%同时实现血糖达标和体重下降超过10%,兼顾改善血压、血脂、血尿酸和转氨酶等。这是司美格鲁肽组(21.0%)的两倍以上。
“之前的GLP-1只是让你管住嘴,‘迈开腿比较少’。我们的胰高糖素可以上调基础代谢率,能够定点燃烧肝脏细胞脂肪。”信达生物综合管线首席研发官钱镭说,体重只是表象,整体代谢的改善才是体重管理的核心。
在全球体重管理市场,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与礼来的替尔泊肽堪称GLP-1类药物“双雄”。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加快了GLP-1类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试验,比如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研药物就超过10款。
“两年前,玛仕度肽还没有获批时,我们就开始准备与司美格鲁肽的头对头实验。”钱镭说,“国内市场已有多家生物制药企业在开发,从市场规模来看,2030年GLP-1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其中减重近四成,约400亿元。”
十月底,亿邦动力走进信达生物生产基地,玛仕度肽产线正三班运转,最大化供应市场需求。整个生产基地内人员稀少,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控2000多个工艺参数。玛仕度肽对生产、保存和运输的环境要求极高,比如无菌灌装、恒温保存和冷链运输。
玛仕度肽是注射类药物,2025年7月上市后,在广州和深圳的线下门诊完成首针注射。“注射器在减重药物中非常重要。”钱镭说,不久前某些品牌出现断供,就因为注射器生产不过来。据称,玛仕度肽的注射器与瑞士合作,全程看不到针头。
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如今是中国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产能已突破14万升。从玛仕度肽开始,其未来会进入更多慢性病领域,向To C和消费医疗进军。
未来更多新药上市,GLP-1类药物价格将进一步走低。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药品可及性,成为信达的下一道难题。“基于目前的临床数据,我们会开发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没做过的适应症,更符合中国人的需求。”钱镭表示,玛仕度肽将通过增加临床应用场景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02
医药供应链的“恒温走廊”
“电商可以最大程度实现药品可及性。”信达生物创新业务负责人杨婧瑜表示。减肥药有很强的消费医疗特性,电商平台成了新的突破口,但这对供应链要求极高。
今年7月,玛仕度肽获批第一周,就在电商平台上线。“我们看重的是电商平台强大的物流供应链能力,能确保生物制剂2-8℃全程恒温配送。”杨婧瑜解释说,“这让GLP-1产品可以触达更偏远、更下沉的地区,这是传统渠道难以实现的。”
昆山,下午三点,物流药品仓依然忙碌。12000平方米的空间分上下两层,楼上存放处方药,楼下是非处方药,不同药品按属性分区存放。仓库温度始终控制在20℃以下,玛仕度肽则被单独存放在2-8℃的恒温区内。
“冷链不难,泡沫箱加冰块就是冷链,难点在于恒温。”该药品仓相关负责人说。他们投入医药专用智能保温箱,采用相变材料与真空隔热结构,经预冷和释冷过程,确保箱内环境在72小时内稳定维持在2-8℃,且可全程远程监控。
“一个箱子成本1000多元,我们每次使用前都会检查保温箱运行情况。”该负责人强调,为了保证药品安全性,一个箱子使用1年就会换掉。
仓库已经建立四年多,日均单量从最初8000发展到现在5万-8万,面积也从6000扩展到12000平方米。“疫情前日均1万多单,疫情期间提升到单日10万单,甚至15万单,”在他看来,疫情期间的极限考验,锻炼了整个仓库的运行能力。
“以前对药品没有专业认知,”一位运营负责人说,“现在不同产品按不同要求存放,作业时直接分开处理。比如一个订单的两个产品,我们会拆单让两个逻辑区同时作业,到下游再合单,保证客户同时收货。”
在保质期管理上,也从以前管到月,现在精确到天,甚至同一日期不同批次都能区分管理。“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能力的迭代。”这位运营负责人说。
物流车每天分两个批次进出仓库。早上8点必须到,9点截单,9点50分发车,这种“制度”保证了配送时效。苏南、上海地区上午下单,下午就能送达。
这条从昆山仓库到用户手中的“恒温走廊”,正成为生物制药流通领域的新基础设施。
03
从冷链到“暖链”
“用户在平台上的每一次咨询、每一次复购,都形成了宝贵的数字轨迹。”信达生物创新业务负责人杨婧瑜表示,“早已超越单纯的药品销售。”
减肥药通过冷链系统送达用户手中后,这条供应链还在向后延伸。医药企业接入互联网,数据帮助信达更好地理解患者需求,优化产品和服务。
比如玛仕度肽,实现从开具处方到长期随访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当有用户不会注射时,互联网医疗平台还可以提供上门指导业务,确保用药安全。
这种合作突破了单一的药品售卖模式,转而构建了一个丰富的内容矩阵,进行场景化渗透。电商平台上搭建专区,嵌入患者教育内容,不仅提高了药品可及性,帮助用户健康减重,更为用户提供了持续的健康知识普及服务。
通过电商平台,信达将减重患者沉淀至私域社群中,由专业的营养师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药师解答专业的用药疑问。目前,玛仕度肽的复购率维持在高位。
从确保药品安全送达的“冷链”,到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的“支持链”,再到最终融入日常健康管理、充满人文关怀的“暖链”,玛仕度肽的旅程只是医药行业的一个缩影。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鱼跃医疗。过去,鱼跃的主力产品是制氧机、呼吸机等呼吸健康品类,用户多在医生推荐下被动购买。如今,监测类产品成为新增长点,用户开始主动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
图:鱼跃医疗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鱼跃医疗官网)
在镇江丹阳,鱼跃医疗的智能制造基地里,新一代动态血糖仪(CGM)产线正在扩建,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明年产能将实现翻倍。这款血糖仪,可以直接连接合作的健康服务平台,用户测量数据后可直接在互联网医院找到内分泌科医生进行解读。实时AI健康管家能随时解答关于食物热量和升糖指数的咨询。
鱼跃医疗副总经理于才皓说,“我们不单把电商平台定为销售渠道”。如今,越来越多医疗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了从“产品交付”到“健康管理”的模式迭代。
AI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正发挥着双重作用。在硬件层面,动态血糖仪每3分钟采集一次用户数据,通过AI算法提升测量准确性;在服务层面,平台正在从“响应”转向“主动服务”。“过去用户要主动询问‘血糖高怎么办’,现在通过分析用户100天的动态血糖数据,AI能主动找出血糖波动与生活习惯的关联。”
安全、精准的冷链配送是药品供应链不可或缺的生命线。而如今,从确保药品安全送达,发展为提供用药指导、营养咨询等长期健康陪伴。医疗器械从院线走进家庭,用户从被动治疗走向长期主动监测......中国医疗健康企业的竞争维度仍在不断拓宽。
亿邦持续追踪报道该情报,如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信息,请扫码关注作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