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证券荀玉根:A股并非“水牛”,而是经济提振“新引擎”

股票市场的回暖对经济有明显帮助。

今年以来,市场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股票市场表现较强,上证综指创下十年新高,回到4000点。这让很多人疑惑:中国股票市场是不是“水牛”,是不是脱离基本面了?要解答这个问题,先得看清中国经济的基本面。11月27日,由投中信息、投中网共同主办的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有限合伙人峰会在上海隆重召开。国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荀玉根发表了题为“希望的田野——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的思考”的主题演讲。在这一时点,荀玉根认为,股票市场的回暖对经济有明显帮助。今年,中国经济的出口数据好于预期,但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始终亟待提振。内需无外乎消费和投资,而投资与消费高度相关。目前,中国居民消费占经济的比重不足40%,而美国、日本、德国在与我们当前发展阶段相近时,这一比重已达到55%,如今更是高达70%。这种差距恰恰意味着巨大的潜力。要提振居民消费,首先要提高居民收入,因为大家有钱了才会花钱。居民收入来源则分为两部分:一是工资性收入,二是财产性收入。美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20%,中国却只有个位数;财产性收入主要来自房产和股票,当前房产价格下跌,这就意味着股票资产将成为重要的增长点。1999年“519”行情与当前行情背景相似,其行情逻辑值得借鉴。当时行情持续了两年,指数涨幅达110%左右,最终因基本面好转、政策随之退出而终结。比当年与现在,当前政策远未到退出或收紧的阶段。因为政策目标尚未达成,我们仍处于经济波动中,CPI在0附近徘徊,PPI持续为负,房价还在创新低。这个时候政策不仅不会退出,反而应该加码。展望2026年,外部环境也为中国政策宽松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美国会继续降息,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是关键事件;若2026年美国实施较大力度降息,将为中国政策宽松创造空间;另一方面,汇率压力会减小,美国放松货币政策时,我们跟进宽松、下调利率,资本市场不会面临显著贬值压力,全球宽松还会形成汇率共振效应。此外,中国当前实际利率较高,本身也存在降息空间,这些都意味着2026年宏观政策将保持宽松积极的基调。以下为国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荀玉根演讲实录各位都是创投界的大拿,我是做二级市场研究的,角度不一样,但却息息相关。我想从二级市场研究者的身份,来谈一谈对于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思考,演讲题目叫“希望的田野——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的思考”。现在2025年11月底了,展望2026年,我们的判断是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都会出现一些新的亮点,所以用这个相对乐观的标题来映射我们的态度。今年以来我们看到一个现象:经济形势不好,但股票市场表现比较强。上证综指创下十年新高,回到4000点,这让很多人疑惑:中国股票市场是不是“水牛”,是不是脱离基本面了?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看清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我把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概括为“转型期的阵痛”。如果与历史对比,最相似的阶段是1998年到2000年,也就是27年前。当时,中国经济同样遭遇转型阵痛,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我们经历了20年快速发展,经济以纺织服装、鞋帽为代表的轻工业为主,但这些行业逐渐饱和、出现产能过剩。如今,我们再次面临类似情况。经过2000年之后的快速发展,中国房地产产业链出现供给过剩,老经济增长乏力,但新经济尚未壮大,新旧动能转换不顺畅、青黄不接,于是出现了部分物价下跌的情况。这种现象体现在房地产领域。对中国普通居民而言,房地产在财富结构中占比高达60%,是最大的资产项。从峰值至今,一线城市房价跌幅普遍在35%-40%之间。这种情况下,即便工资没跌甚至有所上涨,大家也不敢消费,因为工资的小幅增长与房价的大幅下跌相比,实在有点杯水车薪。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居民开始提前还贷:以前大家想着加杠杆买房买车,现在发了奖金、工资,先用来偿还银行贷款,消费意愿大幅下降;而消费者不消费,生产者就不敢增加资本开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终止资产价格下跌的负面态势。这一轮A股上涨,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国家政策在积极治理资产下跌问题,这与20多年前的情况如出一辙。1999年时,当时领导人出台了一系列提振股市的措施,催生了著名的“519行情”:1999年5月19日,A股井喷式上涨,短短一个月内指数从1000点涨到1700点,涨幅达70%,呈现90度斜率的上涨态势。而去年9月24日,类似的行情再度上演:短短6个交易日指数涨了900点,10个交易日涨了1000点,从2600点升至3600点,很多人因国庆休假错过这波行情,回来后恍如隔世。这两次市场上涨的背景完全相同,都是宏观经济陷入下行趋势,政策出手提振股市。这两次股市走势形态也极为相似:快速上涨后,都会经历半年左右的调整消化。政策刚出台时,市场会迅速自我纠偏,但涨至一定程度后,人们会发现基本面并未同步改善,甚至可能继续恶化,于是市场出现调整;调整结束后,行情会再度启动。对比“519”和“924”两次行情,其上涨节奏几乎完全一致。股票市场的回暖对经济有帮助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内需太弱,尽管今年出口数据好于预期,但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始终亟待提振。内需无外乎消费和投资,而投资与消费高度相关,企业家之所以不愿扩大资本开支,核心原因是产品卖不出去,所以消费才是内需的最大源头。中国居民消费占经济的比重不足40%,而美国、日本、德国在与我们当前发展阶段相近时,这一比重已达到55%,如今更是高达70%。这种差距恰恰意味着巨大的潜力。要提振居民消费,首先要提高居民收入——大家有钱了才会愿意花钱。居民收入来源分为两部分: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美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20%,中国却只有个位数;财产性收入主要来自房产和股票,当前房产价格下跌,股票资产就成为了财产性收入的重要增长点。中国目前有2亿个股票账户、6亿个基金账户,保守估算约有6亿人与股票市场相关;若计入家庭范围,相关人数会更多。因此,股票市场对整个社会的信心提振、情绪带动至关重要。数据也能印证这一点:牛市中居民消费支出普遍高于熊市,就像大家常开玩笑说的,周四盼着周五股市上涨,涨了周末就去聚餐、出去玩,这是非常自然的反应。美国之所以格外重视股票市场,是因为其居民财富结构中股票类资产(股票+基金)占比达35%,而中国仅为2%到3%,差距悬殊。美国任何一届总统都关注股市涨跌,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居民的个人财产和收入,二者的相关性太高了。中国未来也会逐渐走向这个方向:美国当前人均GDP达8万美元,中国为1.3万美元;随着我们逐步迈入富裕国家行列,人均GDP的提升必然会带动居民资产结构发生变化。这就像以前农村人会好奇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二线城市居民会关注一线城市的消费习惯一样,未来中国人的资产配置结构,一定会向高收入国家靠拢。再回头看1999年“519”行情,它确实帮助当时的经济走出了下行态势。1999年“519”之后,股市上涨持续了两年,直至2001年6月。在股市上涨及其他政策的共同作用下,PPI和CPI最终从负转正,物价开始回升,经济下行趋势得以缓解;同时,股票市场上涨也带动了消费者信心的恢复。 既然1999年“519”行情与当前行情背景相似,就可以借鉴当年行情的终结逻辑。当时行情持续了两年,指数涨幅达110%左右,最终终结的原因是基本面好转,政策随之退出。2001年初开始,各类监管政策逐步收紧,无论是针对上市公司、投资者,还是股东减持等方面,相关政策都在为股市降温,行情也由此落幕。 对比当年与现在,可以确定的是,当前政策远未到退出或收紧的阶段。因为政策目标尚未达成,我们仍处于经济波动中,CPI在0附近徘徊,PPI持续为负,房价还在创新低。这个时候政策不仅不会退出,反而应该加码。展望2026年,外部环境将为中国政策宽松提供有利条件:美国会继续降息,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是关键事件,特朗普为了争取两院控制权,必然会全力做好经济数据,以赢得选民支持。 目前已能观察到明显信号:特朗普不断“炮轰”美联储,昨天美股上涨就与美联储最新会议纪要有关,纪要显示12月降息概率上升。美联储的动作对美股影响巨大,若2026年美国实施较大力度降息,将为中国政策宽松创造空间;汇率压力会减小,美国放松货币政策时,我们跟进宽松、下调利率,资本市场不会面临显著贬值压力,全球宽松还会形成汇率共振效应。此外,中国当前实际利率较高,本身也存在降息空间,这些都意味着2026年宏观政策将保持宽松积极的基调。 从内部环境看,2026年是“十五五”开局之年,这是承上启下的五年。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门槛为2万美元以上。我们测算发现,要实现这一目标,2025年至2035年十年间GDP年均增速至少需达到4.2%,最好能达到4.4%。之所以需要稍高的增速,是因为这个门槛是动态变化的,十年后其他国家也会发展,我们必须留出余量。若未来十年年均增速需维持在4.4%左右,前五年应维持在4.7%左右,后五年可适当降低。那么作为“十五五”开局之年的2026年,GDP目标大概率在5%左右,这必然需要积极宽松的政策提供支撑。 从股票市场自身周期规律来看,自1990年两大交易所成立以来,A股一轮牛市持续时间通常在两年左右。我们常把牛市比作夏天,火热蓬勃;熊市比作冬天,寒冷萧瑟。夏天都有固定周期,牛市也不例外,而当前行情仅持续了一年,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尚未达到一轮牛市的正常水平。判断牛市末期有个“有趣”的信号:当新股民开始教老股民炒股时,就需要警惕了。这说明市场情绪过于高涨,新股民因赚钱而自我膨胀。但实际上,股票市场门槛极高,绝大部分人并不适合炒股。股票市场最大的陷阱,就是投资者容易高估自己、低估别人——觉得自己学历高、事业成功,炒股也一定行。但炒股根本不拼智商和学历,有小学数学水平,会加减乘除就够了。投资和跑步、打篮球一样需要天分,只是这种天分隐藏得很深,往往要在赔钱后,人们才会意识到自己可能并不适合炒股。牛市中多数人都能赚钱,很多人会把运气当成能力,却忘了“靠运气挣的钱,最终会靠实力亏回去”。当前显然还没到这个阶段:别说新股民没赚到钱,老股民盈利也很有限,从周期规律来看,这轮行情远未结束。如果这轮行情尚未终结,就会经历不同发展阶段,这就像夏天有立夏、小暑、大暑等节气一样。2019年初,我在自己的分析框架中提出了牛市“三段论”,后来也写进了书里:第一阶段由政策纠偏、预期扭转驱动;第二阶段是政策落地、基本面逐步改善;第三阶段则是情绪自我强化、资金形成惯性。对比这三个阶段,当前应处于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推进的过程中,与1999年行情特征相似。以今年4月7日之后的上涨为例,其背后是有基本面逻辑支撑的:创新药、算力等行业率先上涨,虽然这些行业的涨幅最终超越了基本面,但上涨的起点是这些领域的基本面确实在改善。只不过这种改善是点状的,加之市场资金充裕,大量资金涌入少数行业,导致“小而新”的资产表现亮眼,传统资产持续低迷,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割裂。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很常见,尤其在牛市前半段尤为突出。但随着时间推移,基本面改善会从点扩散到线、再到面,其他领域基本面逐步好转后,市场机会会增多,热度会慢慢扩散,最终走向全面上涨,这是行情演变的自然过程。展望2026年,我们判断科技类行业及主线会继续扩散。从政策角度看,“十五五”规划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标志着未来五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科技。回顾过去15年,中国结构调整转型是逐步推进的:2011年“十二五”提出调结构,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内需驱动,2011年-2015年消费类行业快速发展,科技行业同步成长但规模小于消费;2016年-2020年“十三五”期间,消费和科技齐头并进;2021年-2025年“十四五”期间,科技行业市值占比已超过消费。今年电子行业总市值超过银行,成为A股第一大市值板块。不过过去五年,中国科技行业更多是“追赶式”发展,核心是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未来五年,我们将从“追赶”转向“自立自强”,依靠自主研发做大做强科技产业。这是为2035年目标做铺垫,毕竟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必须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从科技周期本身来看,这一轮科技革命始于2022年10月底,美国OpenAI推出的ChatGPT引发了AI革命。经过几年在大模型、算力领域的持续投入,美国今年AI资本开支对GDP的贡献已达40%,明年这一趋势仍将延续;虽然产能过剩必然会带来周期波动,但明年增长惯性仍在。2026年,宏观层面美国中期选举将推动政策宽松,继续助力AI投资;同时,AI仍处于应用初期,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探索领域。因此,明年科技周期仍将聚焦这一领域,只是具体子领域会逐渐调整。这与2009年-2015年的发展路径相似:3G、4G普及带动移动互联浪潮,先是技术、设备等硬件发展,再是软件、应用场景逐步扩散。如今大模型、算力等前期铺垫已完成,2026年AI将更多走向应用端,AI眼镜、智能驾驶等应用场景已初现端倪。这种应用浪潮,对中国培育智能制造是绝佳契机。有人说,这次AI革命中国终于赶上了,甚至与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会不会由此催生A股十年、二十年的长牛?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对比历史就能明白:1999年-2001年确实有一波行情,但真正的大行情始于2003年之后。这背后的逻辑是“治表不治本”——政策调控能缓解短期问题,但经济长期走强要靠自身“强身健体”,实现内生增长。2003年后中国股市大涨、房价上涨、人民币升值,核心原因是新经济崛起:以工程机械、家电为代表的制造业超越老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功,这才是资产价格上涨的底层逻辑。当前新老经济仍有差距,但我们正加速弥合这种差距。这一轮科技革命中,中国确实走在了前列。德国总理曾说过一句“酸溜溜”的话:AI革命不能只看美国和中国表演,德国也要跟上。要知道德国是传统先进制造的代表,这番话恰恰印证了中国在AI领域的领先地位。微观层面的案例更具说服力:ChatGPT推出后两个月下载量过亿,比抖音快4倍;而今年中国的DeepSeek实现过亿下载仅用了7天,比ChatGPT又快了8.5倍。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也极为迅速,这些都说明中国在AI革命中处于领先行列。中国在应用制造领域有独特优势:每年毕业1200万大学生,工程师人才储备充足,而中国工程师工资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比美国低70%-80%,这也是特斯拉选择在上海临港建设超级工厂的重要原因。未来在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等AI驱动的智能制造领域,中国有极强的承接能力和竞争力。这些行业壮大后,将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彻底转型。目前房地产产业链代表的旧经济规模约为25,新经济约为18,随着智能制造普及,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经济超越旧经济的曲线交汇值得期待。回顾美股历史也能获得启发:二战以来,美股呈现“涨18年、横10多年”的周期特征,其中1982年-2000年的牛市年化收益率达17%,核心驱动力就是科技产业发展,高ROE的科技行业,支撑了股票市场的高回报。中国过去20年发展也很亮眼:以传统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万得全A指数年化收益率达10%(含分红)。但传统中低端制造业ROE较低,限制了市场回报。如果未来转型升级成功,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崛起,ROE水平将显著提升,股票市场回报率中枢也会随之抬高。若能复制美国80年代的科技驱动路径,中国未来的权益市场、股权市场,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