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无惧ASIC

来源:EETOP

自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推出定制 ASIC 芯片,试图在 AI 推理场景中挑战 英伟达(NVIDIA的统治地位以来,NVIDIA vs ASIC” 的竞争争议愈演愈烈。不少观点认为,随着行业重心从模型训练转向推理部署,英伟达的技术栈并非不可替代。

在最新的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英伟达 CEO 黄仁勋直面这一争议,就科技巨头的 ASIC 布局及大规模部署可能性作出回应。有分析师提问:“随着 Anthropic 合作协议的公布,以及贵司客户群体的持续扩大,您对 AI ASIC(定制化专用芯片)或专用 XPU 在架构部署中的角色认知是否有变化?您过去曾坚称部分 ASIC 项目难以落地,目前是否观察到新的趋势?”

对此,黄仁勋明确表态:“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你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某家公司,而是对方的工程师团队。全球范围内,有能力打造这类超复杂系统的顶尖团队屈指可数。”

黄仁勋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 此前 Anthropic 既与 英伟达达成合作,计划基于 Blackwell 和 Rubin 系统搭建基础设施,同时又与谷歌签署了最新 Ironwood 系列 TPU 的采购协议,这一 “双线合作” 引发了行业对 ASIC 能否撼动英伟达地位的广泛讨论。而黄仁勋的回应直指核心:ASIC 竞争的本质是工程团队的实力较量,而非单纯的技术路线之争。

他进一步补充道,对于云服务提供商(CSP)而言,在数据中心中部署 “随机一款 ASIC 芯片” 的方案,远不如选择英伟达的技术栈优化高效,这背后离不开英伟达多元化的产品生态支持。即便部分厂商能在计算性能上实现追赶,英伟达旗下的 CUDA 软件生态仍是无可替代的核心壁垒,这也是吸引全行业聚焦的关键所在。

言下之意很明确:科技巨头的定制 ASIC 芯片,目前在工程化落地能力上仍未达到能与英伟达正面抗衡的水平;而 CUDA 构建的软件护城河,更是 ASIC 厂商短期内难以逾越的差距。黄仁勋强调,英伟达 AI 全流程(预训练、训练后优化、推理部署)的每个环节都保持领先,致力于成为行业 “不可替代” 的核心玩家。

此次表态再次凸显了英伟达的底气—— 除了硬件性能优势,工程团队的技术沉淀与 CUDA 生态的网络效应,仍是其抵御 ASIC 冲击的两大关键壁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