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罗布:雪域淬砺,为国而行

文-本刊记者 于丹 通讯员-黄冠 李国涛

“艰苦”这一词汇放置在西藏山南时,它就成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世界第三极,它展现出了多样性:刀背山、老虎嘴、绝望坡……每个地名都带着巡边战士的切身实感。

绝望坡最好是埋头去爬,近70度的仰角,抬头看一眼就会失去迈步的勇气;刀背山则正好相反,路面宽度只有30多厘米,侧面坡度接近直角,要尽量往里走看,因为路旁就是深渊……在这里,巡边路程长短的计量单位换作了时间,长的要走五天四夜,短的也要走三天两夜,战士们必须以血肉之躯跨过这些“艰难”去守护祖国的每一寸疆土,向世界宣示我们的主权。每位巡边战士不少于70斤的背囊,心怀着“叫高山低头、叫冰河让路”的信念。

西藏军区某团一级上士次罗布是位行走在巡边路上的“老兵”。他笔记本里画一幅地图,指着地图边缘的6个小点说:“这些地方我都待过。”3次报名参军方才如愿,看到边防军人栉风沐雨的奉献精神后毅然写下赴边申请,从重庆调动至边防……入伍12年来,次罗布的足迹印在一个个偏远艰苦的任务地块,常年负重让他走路时后背不自觉地微微前倾,即便在室内,后方有人经过时他也会本能地回头观察,保持着一名戍边军人的敏锐。他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个人”,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2次被西藏军区表彰为“强军精武标兵”,先后被评为“西藏军区固边稳藏标兵”“陆军‘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近年来,次罗布圆满完成巡逻任务60余次,行程5000余公里。目标只有一个——卫国戍边,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领土守丢了。

国旗誓言:以身为度,擎旗守疆

次罗布所在连队的巡逻线,是西藏军区最远最险的路线之一。

“阿相比拉”在珞巴语里是“魔鬼都不愿去的地方”,危险路段有200多处;“都仁错康”巡逻一趟要五天四夜,海拔高差达2300多米。巡边路上的故事忽风忽雨,肃杀荒凉: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勘察边防公路建设,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拽着马尾牺牲在跋涉途中;2005年,19岁的战士古怒在巡逻途中为救战友不慎坠入悬崖,把青春永远留在了这片防区;还有被称为“巡逻王”的杨祥国,47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留下21处“光荣疤”……次罗布的脸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疤印记:一处疤痕是与敌人狭路相逢的无畏,另一处是在巡边路上滑落山崖的劫后余生。

2017年,次罗布首次踏上巡边路。行至一处独木桥时,次罗布脚下一滑跌入冰河,战友们追出十几米才将他救上岸。再回忆起当时的惊险场景,次罗布将其归结为“经验不足”。从此,次罗布在背包里多放了本笔记本,每次巡逻都对照地图认真记录地形地貌、标注危险路段,塌方区、冰缝位置等被摸得一清二楚。他梳理总结出《巡逻途中50个小技巧》《高寒山地野外求生技巧》《巡逻应急救援知识》等实用经验,逐渐成长为防区的“活地图”。

到达宿营地是巡逻路上令人心情愉悦的时刻,每到此时次罗布的帐篷总会变成“临时诊所”。他的背包里永远装着碘伏、纱布、止痛膏,还有备用袜子和胶带。这些“宝贝”救过不少战友的急。中士杨鑫因长时间的上下坡,右脚大拇指受力太多,指甲不慎掉落,次罗布蹲在篝火旁给他处理伤口:“忍忍,消完毒就不疼了。明天我帮你扛背囊,别硬撑着当‘硬汉’,咱们队伍里,互相帮衬才是真本事。”他用纱布把杨鑫的脚缠得松紧刚好,还特意叮嘱:“走路别太用力,小心磨到伤口。”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总关心别人的班长,体检单上写满“职业病”:腰椎间盘突出四节、腰肌劳损、膝盖半月板磨平。腰伤最严重时,他连弯腰系鞋带都困难,却偷偷吃止痛药坚持巡逻,还让卫生员保密:“别告诉大家,我不想让他们操心。”

“有次罗布在,再危险的路也敢走,再难的关也能过。”中士程才璇说道。而次罗布在日记里写道:“立身为碑,不仅要立在边防线上,更要立在战友心中。”

巡逻路步步惊心,凭借丰富经验,次罗布总是主动请缨担任“开路先锋”——开路先锋不是简单地带路前行,而是直面危险的第一人。“我不在前面探路,遇到危险的就是战友。”

一次巡逻,战友们出发行至12公里远的断崖处,发现原本横在其间的木梯被破坏悬在半壁。崖壁高近百米,崖底浊浪翻滚,经验告诉次罗布,借梯而过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他赶紧招呼战友一起架设梯子。很快悬梯重新架好,次罗布试探性地用左脚踩了踩,坚定地说:“我先过去,你们再一个一个地跟过来!”只见他右手拉着石壁上的安全绳,小心翼翼地前行,走到一半时,年久已枯的梯子拦腰断成两截,随即次罗布整个身子腾在半空。他双手紧紧拽住安全绳,而绳子另一端系着的大石头开始松动,千钧一发之际,他像荡秋千一样往回摆,成功踩着战友的肩膀落地。

死里逃生,同行战友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但在次罗布看来,巡逻遇险如同家常便饭。梯断路阻,只得从山上绕道而行,然而开辟新路,一切都是未知数。次罗布一边用砍刀开路,一边指引战友前行。绕行意味着多花时间,次罗布不敢怠慢,不觉加快脚步,哪知与危险不期而遇。行军心切的他踩在一块浮土上,连人带土往下滑,为了减缓下滑的速度,他下意识地将身体贴在石壁上,靠着背部与石面的摩擦“刹车”,下坠几米后,他猛地抓住一根杜鹃树干才停下来,衣服下摆已卷到脖子处。起身发现,手臂上、胳膊上到处是划痕,背上更是被磨掉巴掌大的皮,像火烧一样疼。战友见状纷纷劝次罗布消毒休息,他却摆手拒绝,继续前行把绕行耽搁的时间抢了回来,引领巡逻分队按时到点到位,又一次展开国旗,叫响了戍边人的铮铮誓言:“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风雪砺刃:红旗映照雪域双峰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一切听从党安排”,开启了世界军事史上最悲壮、最震撼、最光辉、最荣耀的大进军——解放西藏,把红旗插上了喜马拉雅山。数十年后,藏族士兵次罗布秉承着前人的精神底色,数次让五星红旗飘扬在欧洲之巅,展现着中国军人的风采。

“厄尔布鲁士之环”国际军事比赛,被称为军人的“斯巴达勇士赛”。在欧洲之巅厄尔布鲁士山构筑起冰雪炼狱,全程116公里的赛程持续12天。全程从海拔2356米延伸至5642米主峰,其间要穿越山林、草甸、冰川等多重地形,永久性积雪与突发性恶劣天气交织,使这片雪域成为检验极限环境适应能力的天然实验室,每一处障碍都标注着人类对自然极限的挑战边界,堪称山地作战的终极考验。

2018年,“厄尔布鲁士之环”国际军事比赛的消息传来,次罗布果断报名。在7个月的艰苦训练后,次罗布从近300名官兵中突出重围,成为12名正式参赛队员之一。

三个比赛阶段中,每一个都在挑战着军人的极限——

第一赛段是轻机、狙击等多种武器综合射击,次罗布和战友以打破赛会纪录的成绩拿下第一,并在速度攀岩、结组攀登等项目中拿下第二。就在比赛顺风顺水时,意外发生,次罗布在第二赛段最后的抢救伤员课目中不慎崴脚。剧烈的疼痛让他冷汗直冒,每跑一步都钻心地疼,他强忍疼痛冲过终点时竖起大拇指告诉裁判:“中国军人,没问题!”最终取得该项目第二名。第二赛段结束后,次罗布在战友的帮助下松开鞋带,才发现脚已经肿成了“馒头”。然而,次日还有第三赛段,也是此次比赛强度最大的11公里强行军和登顶厄尔布鲁士主峰项目,项目起点海拔1800米,终点海拔5642米,最后两公里是冰川。现实情况逼迫着次罗布选择——打封闭针上阵。为他治疗的军医不禁感叹:“这是我见过最拼的队员。”

屋漏偏逢雨,比赛当天天气恶劣,雨雪交加,当比赛选手凌晨3点出发时,茫茫大雪中能见度只有五六米,气温骤降至零下20摄氏度,路面更加湿滑难行,不少外国选手选择退赛。起步就冲锋,次罗布开始和药效赛跑,走到中途时便开始感到脚踝疼痛,30多公斤的负重导致他腰伤复发。但他就像一头雪中跋涉的牦牛一样闷声坚持,一步步走到了冲顶时刻,“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往前走,就算是倒下了,也要倒在对手前面”次罗布和战友顶风而上,成为唯一登顶的队伍,把五星红旗插在了欧洲之巅。

此后,2021年和2022年,次罗布又连续两次征战国际赛场。与2018年不同,他作为参赛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承担起更重的责任,既当参赛队员,也当教练员,把自己的训练经验和技巧无私传授给队友他们在山地编组射击等多个课目上打破纪录,并在一些弱势项目上取得突破,打破外军垄断。

三次征战国际赛场,次罗布累计获得10个单项第一10个单项第二、5个单项第三、1个团体第二和1个团体第三,11次打破赛会纪录。

2022年“厄尔布鲁士之环”国际军事比赛中,次罗布(前排左二)与战友们登顶厄尔布鲁士西峰山顶。新华社发 受访者供图

数次载誉归来的次罗布并没有沉浸其中。上士孙腾飞说“即便不在参赛期,他也保持着高强度的训练军人对荣誉的崇尚转变为对自我的超越,由此衍生出更大的光谱“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的战友,才能提升整个团队的战斗力,更好地守护祖国的边疆。”在这一基础上,次罗布牵头成立了“训练特训队”,针对官兵短板制定“菜单式”训练计划。他总结的“兔子跳跃法”“快速呼吸调节法”“三点攀登术”,在单位推广后效果显著。在他带动下,50余名训练尖子、20余名班长骨干快速成长,10余人在赛场上摘金夺银。

家国同梦:戍边使命的答案

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是西藏边防连队的常态,这些连队如同高原上的“草原五班”,总是随着保家卫国的任务迁徙。2017年,次罗布来到西藏边防,此时连队刚刚组建,驻地位于雪山深处,水电路网皆无。每天夜里站岗执勤,穿两件羊皮大衣都难以抵御严寒,换岗下来冻得浑身发抖。周末想要给家里打个电话,就要追着信号爬到山顶,在风口上“通话1分钟,往返5小时”。

寒冷与寂寥尚能克服,用水问题却是无法避免的。战士们遍寻四周,发现一处由雪山融水形成的小溪。此时,上山路已被大雪压垮,引水下山难度极大。

“交给我!”就在大家犹豫之际,次罗布站了出来。如同踏上巡边之路一样,次罗布依旧走在最前方,不断地排除险情,带领大家从大雪中开辟出一条供水之路,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难题。入冬后,接二连三的雪崩让这处唯一的水源点多次损毁,他一次次带着战友前去查看情况,在和大自然一次次较量中,始终确保连队用水通畅。

驻地雨雪连天,换洗的衣物难干,次罗布又带领战士从山腰抬回几车木方、薄膜、塑料板等物资,按照一个班一顶棚的标准,建起集衣物晾晒、物资储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阳光棚。居住的帐篷,泥泞渗水、潮湿难干,他就发动战士就地取材开展军工自建,从附近的河沟里背沙,一天来往10余次,每次负重50多斤,不到一周时间,将帐篷土石地面全部硬化。

上士孙腾飞与罗布同年来到边防连队,他回忆,连队营区光搬家就搬了11次。据不完全统计,连队建设期间,平均每人每天来回4趟搬运物资,而次罗布一天6趟,就这样连续搬运了8个月,共计近4万趟。背囊的铁架磨损背断了,前前后后背囊背烂了上百个。“但你从来听不到次罗布的抱怨,遇到问题他总是默默去解决。”孙腾飞说道。

近年来,连队营地才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安定下来。天气晴好时站在营地远望,可以看到日照金山的壮丽巍峨。山下就是政府帮扶当地村民建设的一座座洁白整齐的楼房。“你看着山下的村民安居乐业,就知道自己顶风冒雪是为了什么。”一名即将去巡逻执勤的战士颇为自豪地说。

“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次罗布在从军12年间曾无数次问过自己。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拉萨的大街小巷处处是彩旗、标语、横幅,张灯结彩中反复出现一句朴实的标语:“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对于这片土地上的“幸福”,次罗布的感受深刻而朴实“个人的命运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出生于西藏达孜农村家庭的次罗布记得爷爷讲述的西藏农奴翻身解放的故事,因为“金珠玛米”的到来,百万农奴从此有尊严地活着;读书时,是部队官兵修建校园,给村里小学送来桌椅板凳,让村里的孩子们能够踏实地学习,自己则是在部队的帮扶下顺利完成学业……“我们藏族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的带领下,过上稳定的好生活,从内心是非常感激的。作为一名边防军人,我义无反顾地站在边防线上卫国戍边,是为了祖国领土完整不受侵犯,为了身后家乡的安定繁荣,为了万家灯火的安宁祥和。”

从高原雪山到欧洲的厄尔布鲁士,从边防哨位到比武赛场,在雪域高原的风雪里,在国际赛场的聚光灯下,次罗布诠释着一名边防军人的使命与荣光。他的每一步都踏出忠诚的印记,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出中国军人昂扬的精神风貌。他心怀家国,勇攀巅峰,用热血与担当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强军篇章。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