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的文旅行业,如今正经历一场寒潮。
今年6月,青海旅投及下属13家公司集体破产清算。这家曾立志成为“省级文旅航母”的国企,成立约九年后,走向终结,
这并非孤立事件,它折射出当前部分文旅项目,特别是由地方国资主导的大型项目的普遍困境。例如,2024年河南洛阳孟津文旅集团破产,投资的“三彩文化小镇”沦为“鬼城”;银川文旅投资集团,也因39亿元巨额债务申请重整。而云南、桂林、西安、大连、西藏等多地的文旅公司,也普遍面临经营压力,处于困顿期。
来自上市公司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44家文旅上市公司中有25家营收负增长,占到了整体的56.8%。前三季度,仍然有24家出现营收同比下滑,仅20家营收同比增长。
譬如,中国旅游板块第一家上市公司,被誉为“山水旅游第一股”的张家界旅游集团
,虽然旗下拥有大庸古城、宝峰湖、杨家界索道、十里画廊观光电车等文旅项目,但
近五年过得比较艰难。公司从2020年到2024年,净利润连续为负,累计亏损金额已超过13亿元。
拖累公司业绩的主要是其全资子公司运营的大庸古城项目:这个投资净20亿元的文旅项目,净亏损高达5.96亿元。今年6月,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了游客稀少的“空城”现象。
当前文旅行业确实面临“增产不增收”的普遍困境。行业数据显示,全国15700多家A级景区中,仅约两成能够稳定盈利,另有约三成景区在盈亏边缘挣扎,而剩余半数则处于明确亏损状态。
另有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3年,全国A级景区增加了3000多家,可平均收入却下降了接近40%。
而放眼全国超过3万家的古城、古镇、主题乐园等各类项目,大多也深陷同质化竞争与盈利困难的泥潭。
就连颇有特色的西安大唐不夜城,2024年接待7475万人次,营收却仅7574万,人均消费1.01元,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也仅有23万元。
而绝大多数网红文旅项目,都逃不过“三年魔咒”,红火之后,重归寂寥。
这场快速扩张的行业“盛宴”正走向尾声,背后主要有以下深层原因:
1、同质化严重,缺乏灵魂:大量项目陷入“仿古建筑+义乌小商品+网红小吃”的标准化三件套模式,如同复制粘贴,导致游客审美疲劳,复购率极低。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超半数的游客认为各地古镇相似度高。
2、定位偏差与盲目投资:许多项目本质是“借文旅之名,行地产之实”,当地产行业遇冷,文旅配套便迅速沦为“弃子”。一些地方也存在政绩冲动,脱离实际盲目上马大型项目,最终因资金链断裂或违规建设而烂尾。
3、供需错配,忽视体验:新一代游客追求的是深度、互动和个性化的体验,而不少传统景区仍固守“门票经济”和观光老路,提供的产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许多地方国企、城投平台虽是文旅资源的“优等生”,却是盈利模式的“困难户”,核心盈利能力亟待突破。
然而,危机中亦蕴藏转机。当旅游业进入2.0时代,游客的体验感已取代景区稀缺性,成为决胜关键。
譬如,乌镇的服务式体验,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设计,提升游客关怀,因之,游客的回访率、复购率,连续创新高。
未来的文旅竞争,更多是情感体验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