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雷强 欧阳宏宇 邱添
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举行的“数智健康论坛”上,开启一场关于数智健康未来的深度对话。现场,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罗凤鸣分享了他对未来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全链条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服务人民健康,助力中国医疗高质量发展的观点。
“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的应用的趋势是‘人工+智能’”。在罗凤鸣看来,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医生提高效率和准确性,提升病人就诊的舒适度。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大模型和AI智能体已在疾病诊疗和临床日常工作中发挥作用,尤其在让“不懂编程的人类医生与AI高效协作”方面不断迭代。他以其此前发布的智能体为例谈到,过去的人工智能可能只能听懂百分之二三十的四川话,但是现在AI已基本上能够听懂95%以上的四川话。
搭建思想碰撞平台
引领医疗行业迈向数智化新阶段
今年,互联网大会首次设立“数智健康论坛”,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主办。在罗凤鸣看来,这是响应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与服务人类健康的必然选择。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数字中国”战略,数字技术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是核心引擎。“作为一家肩负着医、教、研、管、防多重使命的头部医院,华西医院不能只做技术的应用者,更是要做趋势的洞察者、标准的制定者和生态的构建者。”罗凤鸣表示,“主办这样一个高规格的国际论坛,正是我们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引领行业迈向数智化新阶段的具体行动。”
“这也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应对未来挑战的内在需求。”罗凤鸣认为,未来的医学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对海量医疗数据的挖掘,人工智能的辅助以及跨学科的合作,通过主办这个论坛,希望搭建一个顶级的思想碰撞的平台,借他山之石,悟攻玉之道。华西医院在过去已经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数据集成和治理,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方面有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些国际国内顶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希望能够将全球最前沿的数字化技术理念管理模式引进,倒逼我们自身的服务模式的创新,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提升,科研范式变革和管理效能的提升。”
数智健康是一个全球性议题,单打独斗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罗凤鸣希望通过论坛汇聚全球顶尖的智慧,让中国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能与世界级的大佬同台交流。这既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展示中国在智慧医院建设、医疗人工智能研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窗口。他也希望借此与全球伙伴共同制定数智健康的“游戏规则”,为世界医学的进步贡献“中国的方案”和“中国的智慧。”
“会看病”的智能体已上岗
可帮助医生规划手术和CT读片
去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布了“华西黉医”医学大模型,聚焦AI+诊疗、AI+服务、AI+管理,支撑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就在一周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成都发布了两款基于“华西黉医”医学大模型,围绕患者体验、医疗质效与精细管理应用场景,开发的患者陪诊、医疗文书两大智能体应用。
现场,罗凤鸣也介绍了两大医疗智能体的使用情况。他透露,这两大智能体已被应用于服务病人诊疗和临床医生的日常辅助工作,用来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和问诊治疗的准确性。同时,在使用中还在不断升级换代,进一步提升病人的就诊感受和优化就医流程。“比如,以前这个人工智能可能只能听懂百分之二三十的四川话,但是现在基本上已能够听懂95%以上的四川话。”
不过,在现实场景中,要让每一名患者把自己的健康都交给机器,仍然受多种因素制约。罗凤鸣分析道,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在于保证安全和不造成病人的二次伤害,就需要规避人工智能现阶段仍存在的不可知、不可预测风险。因此,目前人工智能可以使用的范围主要在于手术规划、胸部CT读片等辅助诊疗环节中。
比如,在病人就诊之前,可以通过手机App将相关信息发送至医院,医生可以提前了解病人情况,提升问诊深度和质量。随后,人工智能会分析相关数据,并给出相应的就诊指引,从而提升就医体验;在问诊场景中,也可以根据相关信息生成病例,降低医生的工作负荷。在整个过程中,医生也需要随时进行干预和修正,以及最终把关。
“我觉得人工智能可以作为辅助工具,来帮助医生提高效率,提高准确性,提高病人就诊的感受的良好性来推广和应用。”罗凤鸣说。
人工智能与传统实验协同进化
形成预测、验证、反馈、优化闭环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加速迭代,为医疗科研创新、诊疗模式升级和健康管理转型注入了全新动能。人工智能在医疗科研的应用,也正以光速演进。
在未来的传统医学研究中,两者相遇将迸发出怎样的“医学火花”?
“人工智能不是要取代传统实验,而是在增强和重塑科研范式。”罗凤鸣指出,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与传统的实验是协同进化的一种关系,到目前人工智能在某些特定领域已展现出革命性的,甚至超越传统这些方法的能力。譬如,在医学影像分析方面,人工智能对病灶的识别的精度和效率,在某些任务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越有些专家的水平了。
但罗凤鸣也强调到,生物学和疾病学是比较复杂的,人工智能结论来源于数据,其可靠性也受限于数据的质量规模和代表性。而传统实验所提供的,来自物理真实世界的可触碰的生物学证据和机制的阐释,是验证人工智能预测,理解生命本质不可缺失的一种基础。因此,未来的这个突破的潜力不仅仅在于人工智能或传统实验的单方面的情况,更多是想把他们融合在一起,即计算科学与实验生物学的深度的融合。
“人工智能负责提出高价值的假设或进行大规模的筛选和预测,而实践科学对这些发现进行更严谨地验证和深入的机制探索。两者其实可以形成这种互补,形成人工智能预测,实验验证,数据反馈和模型优化的这种闭环,这才是推动我们医学加速前进的一个更好的路径。”罗凤鸣说道。
在人工智能时代,华西医院将走向何方?谈及这个问题,罗凤鸣表示,现在华西医院服务的理念已经从“看病”到“健康”进行转换,这也是国家实施健康优先战略很重要的一步。“在健康管理方面,从长远来看,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等,收集我们从出生到老去的所有数据,包括到医院就诊等健康信息进行整合,对我们的健康针对个人进行画像,通过先进技术实现主动健康管理,而不是生病以后到我们医院来看,这些对整个健康理念,对医院医生的理念,都会造成颠覆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