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即是得,你放下的越多,得到的反而更多!”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某段时间,仿佛做什么都不对劲。
工作瓶颈不断,生活琐事缠身,人际关系紧张,就像陷入了一张无形的网,越是挣扎,束缚得越紧。
这种时候,我们总会向外寻找原因——运气不好、时机不对、他人不理解。
殊不知,真正的转机,往往始于向内的断舍离。
古人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那些让我们步履沉重的,常常不是外界的阻碍,而是内心不肯放下的执念。
当你觉得人生卡壳,不妨试着主动丢掉这三样东西,或许会发现,前路突然就顺畅了起来。
01 丢掉对过往的耿耿于怀
人之所以累,常常是因为背着太多的昨天。
那段失败的恋情、那次失误的决策、那些伤人的话语……它们在脑海里反复播放,消耗着当下的能量,遮蔽着未来的光亮。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反刍思维”,指的就是这种对负面事件和情绪的反复思考。它就像心理上的“鬼打墙”,让你在原地打转,无法向前。
《了凡四训》中写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过去的,无论好坏,都已经定格。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放手不代表遗忘,而是选择不再让过去定义现在。
当你不再与过去纠缠,内心的空间才会被释放,新的可能性才能悄然生长。
02 丢掉对完美的过度执着
追求完美本是向上的动力,但过度执着却会成为前进的阻力。
“要么做到最好,要么干脆不做”——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让我们在犹豫和反复中错失良机,在自我批评中消耗信心。
玄学中讲究“阴阳平衡”,世间事太过圆满反而会招致缺损。留白之处,恰是生机所在。
心理学家发现,与追求完美的人相比,那些追求“足够好”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就,也活得更轻松愉快。
这并非鼓励敷衍,而是提倡一种更智慧的投入产出比。
完成胜过完美。一件完成的不完美作品,远胜于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完美方案。
当你放下对完美的苛求,生命反而会回馈你意想不到的完整。
03 丢掉对控制的顽固渴求
我们总希望事情按计划发展,希望他人按期待行事,当现实偏离预期,便焦虑丛生。
殊不知,这种控制的幻觉,正是许多痛苦的源头。
《道德经》有言:“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里说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
这就像划船,你可以控制划桨的频率和方向,却无法控制水流的速度。聪明的船夫懂得与水流合作,而非对抗。
放下控制,不是消极放任,而是学会区分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
把精力聚焦于能影响的事物,接纳无法控制的部分,你会发现自己突然有了更多的从容和力量。
人生如行路,负担越轻,脚步越稳。
当你感到不顺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是否还对过去耿耿于怀?是否还在追求不切实际的完美?是否还想控制那些本不在我掌控中的事物?
主动丢掉这些内心的负重,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轻盈地前行。
就像整理拥挤的房间,当清除了不必要的杂物,阳光和空气自然会流淌进来。
舍弃,是另一种形式的获得。当你放手,世界才会为你让路。
从今天起,做个轻松的行者,带着觉知前行,你会发现,生命中的顺遂,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