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科研赛场,他凭实力出圈!

一行行代码在键盘下跳跃,算法模型的训练进度条缓缓推进,牵动着决赛现场的节奏。在全神贯注的凝视下,困扰团队多日的难题被攻克了。近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穹顶明鉴”项目团队再次斩获特等奖。

“穹顶明鉴"是一套雷达智能识别算法,该算法能在复杂环境中捕捉微弱信号、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无人机、空飘球等“低慢小”目标,有望为低空安全构筑智能防线。

这是李冰洋参与的第二个“挑战杯”特等奖项目——去年作为负责人摘得特等奖,今年以辅导者身份助力团队再创佳绩,李冰洋用行动诠释了“死磕到底”的执着与传承的力量。

从课堂启发中找到方向

李冰洋是钱学森创新拓展班的一名学员,在大二的《信号与系统》课上,教员提及某国际安全事件时,一句“气象雷达识别非气象目标关乎国家安全”,点燃了他的科研热情。他当即联系导师,在大创项目支持下开启攻关之旅。

大三时,面对赛事主办方发布的技术难题,他主动揭榜,带领团队向2024年“挑战杯”发起冲击。为攻克技术瓶颈,李冰洋带领团队暑假留守长沙进行集中攻关,日夜兼程推进项目。

坚持与付出换来了硕果。在夺得“挑战杯”特等奖后,他们将成果转化为课程案例,但李冰洋并未止步,而是继续在这个方向深耕,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扎实的科研积累,成为他竞赛之路上的有力支撑。在今年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他斩获银奖,该获奖比例不到 0.02%。

“亲历知识转化为守护国家安全的成果,我才真正理解了学习的意义,”李冰洋感慨道。

一颗“星”成不了“星河”

荣誉背后,李冰洋开始思考更深层的责任。 在竞赛过程中,导师传授给他“课赛研融合”方法论,让他深刻理解从课堂找灵感、向国家需求找方向的科研路径。作为时任钱学森班学术活动委员会主任,他将这套方法系统传递给了学弟学妹们。

“学长特别细心,大到宏观布局调整,小到语言细节优化,都给了我具体的建议,有一次我们从晚上八点一直讨论到深夜两点。”学员李似展在申报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时,遇到不少困惑,李冰洋主动找到他,耐心帮他打磨申报材料,最终申报成功。

在去年的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评选中,钱班学员立项数占全校40%;今年,钱学森班学员共有8个项目入围最终评审环节。由李冰洋策划的学术活动经验被学校要训刊发,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他的光芒也延伸到校外。在学院组织的平江助学活动中,李冰洋与当地学子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当他讲述如何将课堂灵感转化为守护国家安全的技术突破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憧憬。"或许未来的某一天,这些种子中的某一颗会生根发芽。"李冰洋说。

凭借在校期间的突出表现,李冰洋的故事入选优秀学员成长档案展,通过展览、宣讲等形式,以榜样的力量影响着更多人。

成长就是不断突破自我

优秀并非天生,而是源于后天不断的努力进取。在“挑战杯”备赛期间,李冰洋精心准备的方案被导师连续否定。第三次见面时,导师严肃地问他:“你到底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想证明你能搞定它?”

这句话让李冰洋猛然醒悟,原来自己陷入了“证明陷阱”,反而忽略了问题本质。

他痛定思痛,主动向师兄请教,翻遍近三年的顶会论文,甚至推翻了已经写好的两千行代码,从底层架构重新设计。每天早上六点到实验室,深夜十二点离开,模型训练连续失败了十几次,每次看到报错信息,他深吸一口气,在笔记本上写下“再试一次”。

“技术问题不解决,我心里不踏实。” 两个月的持续攻关,算法精度终于从60%突破到96%。

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年轻的他逐渐成长、成熟。那个在长沙酷暑中挥洒汗水的身影,那个在实验室深夜讨论中耐心指导的学长,那个站在国家级赛事领奖台上为校争光的青年军人——李冰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面向前路,目光坚定,“奋斗永远是国家需求与个人成长的双向奔赴。”而这,正是青年学员最动人的底色。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