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以后,要为自己备好这3样,晚年才安稳
七十三岁的陈伯在天光未亮时醒来。
省城儿子家的卧室还笼罩在一片沉寂的灰色里,只有空调发出轻微的嗡鸣。
他来儿子家住了半个月,却始终觉得自己的气息与这里格格不入。
这天清晨,他盯着天花板上一道模糊的光影,忽然明白了:有些东西,丢了,得自己找回来。
一、心里得有个压舱石
那盆从老家带来的绿萝,成了陈伯心事的由头。
老伴在世时最爱侍弄它,叶子总是油亮亮的。
儿子没明说,却悄悄把它从客厅茶几挪到了阳台角落。
陈伯看见时,什么也没说,只是那天下午,他在阳台对着那盆绿萝蹲了半个钟头。
在儿子家里,他走路轻手轻脚,起床不敢弄出动静,像个多余的摆件,放在哪里都碍事。
直到某日下午,他在小区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下看见几个下棋的老人。
为了一步棋,吵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
陈伯看着看着,忽然就笑了。
那天晚饭后,他叫住儿子儿媳:“你们的心意,爸都明白。可我老了,习惯改不了。我打算回老房子住,周末得空就过来看看,这样大家都自在。”
儿子怔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
那一刻,陈伯觉得自己的背脊不自觉地挺直了些。
真正的安稳,不是住在哪里,而是还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二、手上得有个惦记事
回到老院子,陈伯才像是重新活了过来。
天蒙蒙亮,他就提着铁皮水壶在院子里转悠。
韭菜、小葱绿得鲜亮,葡萄架下光影斑驳,几只芦花鸡咕咕地叫着。
这些日常的劳作,比什么补药都管用。
他还重新拾起了修补的活儿。
邻居拿来的旧收音机,他戴上老花镜,用电烙铁一点一点地弄。
那些专注的时辰里,世间的烦忧都退远了。
手上有件事忙着,心里才有个惦记。
这“惦记事”治的不是无聊,是老了以后那种被撇在一边的空落。
三、身边得有几个能推门就进的老伙计
陈伯的手机里,有个叫“老伙计”的群。
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退休的李老师,爱钓鱼的老赵,养猫的老王。
他们不在群里谈养生保健,只说些家常——老赵炫耀钓到的鱼,老王抱怨猫又打翻了花盆。
有一次陈伯感冒发烧,打儿子电话没接,就在群里发了条语音。
不到半小时,老赵就提着粥和药来了,一进门就数落:“让你逞能!”
那一刻陈伯明白,子女有子女的日子要过,而老友,是随时能靠上去的拐杖。
如今的陈伯,还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
清晨浇花,下午修收音机,傍晚和老伙计喝茶下棋。
他心里那块“压舱石”越来越沉,手上的“惦记事”让日子饱满,身边的老伙计让生活温热。
七十岁后的安稳,不是等来的,是自己一天一天过出来的。
有了这几样,无论阴晴,他都能端着茶杯,眯眼看看天,笃定地对自己说一句:“这日子,还行。”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