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讲三个我身边人的故事。
01
我在北京当记者时,有一个关系颇好的同事。
我跑财经口,她跑医疗口。
有一次,同事为了写一篇关于医患关系的稿子,走访了很多医院。
调查时颇为困难,或被医生直接轰出办公室,或被患者怒骂一顿。
同事费了好大工夫才把稿子写完交给领导。
当晚,领导怒气冲冲拨了一个电话过来,从标题到内容都奚落了一顿。
原本就玻璃心的她哭得稀里哗啦。
这不是她第一次被骂了。
错了就挨骂,对了没赞赏,她越想越觉得待在这个单位没意思,直接卷铺盖走人。
辗转了几年,她也没混出什么名堂来。
新公司,旧问题。
她每次辞职的理由都是抱怨老板没人性,单位没人味。
02
第二个人,我自己不熟,是朋友的朋友,她原本是一位音乐老师。
这位音乐老师有两段婚姻。
第一段婚姻里,她自己的工作稳定体面,收入尚可,有钱有闲。
但刚结婚后,老公就让她辞职,来帮忙打理自己的小生意。
她心里不愿意,但也不想违逆老公的意思,乖乖地过来帮忙。
从那以后,她既是工作助理,也是行政,一个人身兼多职,每天忙得晕头转向。
老公却不感谢她的付出,反而觉得这个家是自己在撑着,对她总是百般吆喝。
然后这段婚姻结束了。
第二段感情里,老公十分大男子主义,家中大事小事都由他决定。
为了迎合老公,所有家务都由她负责。
为了新家庭的稳定,什么事都依着他,受了委屈,吵了架也总是自己先低头。
生活越过越小心翼翼,生怕惹对方不开心。
老公并没有珍惜她的付出,经常在外鬼混。
她有些不明白,为什么每一段婚姻里被辜负、轻视,换了新的伴侣似乎也还是如此?
03
第三个人,是我毕业后在厦门的合租舍友。
他来自农村。
初高中,他去县城读书,因为自卑,都不敢举手发言,更不敢上台讲话。
有一次,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
他因为紧张,讲话磕磕绊绊,但越磕越紧张,越想把话说快。
老师就安慰他:说普通话,尽量不要说方言哈。
实际上,他是用普通话回答问题的。
上了大学之后,公众场合讲话成了他的梦魇。
英语课时,因为原本口语就不标准,再加上紧张过度,每次他讲完英语,全班哄堂大笑。
直至毕业后,入了职场,他最怕的就是当众讲话。
年终述职时,他就焦虑,不是因为绩效不好,而是得上台发言。
小组开会时,他会惴惴不安,得反复斟酌自己的话术。
他自己坦言道:因为不敢开口,错过了很多的机会。
04
为什么会说这三个故事呢?
这几年,我越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反复经历的痛苦,都是未完的功课。
改变职场心态,是我的北京同事要完成的功课。
如果不改变,无论到哪家公司,她都会觉得受到了委屈,永远干不好一份工作。
改掉讨好型人格,是那位音乐老师要完成的功课。
如果改不掉,只会再一次遇到渣男,再一次在感情里受伤。
克服演讲的恐惧症,是我合租舍友要完成的功课。
如果克服不了,会一而再地丢脸出丑,会一而再地陷入窘境。
生活就像一场升级通关游戏。
如果你无法攻克当下关卡,那么你将永远困于当下。
一些痛苦反复出现,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在提醒我们:这一关卡,我们还未通关。
博主@陈凡是一位创业者,可前两次创业都失败了。
第一次被合伙人卷走资金,挖走了团队。
第二次因为一位大客户拖欠资金不还,他资金没法回笼。
他一度归咎于自己时运不济,后面深刻反思了一下,才知根源是自己有一个毛病:容易轻信别人。
合伙人跟他称兄道弟,他直接让合伙人总揽财务大权,且从不过问。
合作方各种奉承,嘴甜、承诺多,他二话不说就应了下来。
为什么第二次还会踩坑?
因为他还没吸取教训,还没悟透“不要相信人,要相信人性”这一个道理。
那些你不曾解决的问题,一定会在某个人生节点,再给自己上一课。
说白了,生活就像上学时的考试:这次作弊蒙混过关,下次还会遇到同类题目;这次空着不答,下次卷子上还会出现。
一直掌握不了解题思路,一直没答好,生活就会一直给你打上红叉。
05
我认同一句话:凡事磨你,皆为渡你。
痛苦的出现,不是为了折磨你,是为了让你看见,看见自己的不足,看见自己的人格缺陷。
时尚编辑孙婵刚入行时,也经常被领导骂哭。
文章标题想得不好,领导会让她花一整天的时间去想;内容中有错别字,领导会截图到工作群里当众把她一顿骂;经常加班到深夜,完成了当天指定的工作任务才能下班。
这种情况下,很多同事都选择了离职。
那时,孙婵也想离职,可她转念一想:
如果是因为没有做好工作辞职,那么今后的工作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比如去新的单位,也会因为工作没做到位被骂,因为能力欠缺所以得熬夜来赶进度。
问题没摆平,能力没提升,换哪儿上班都一样。
所以她决定埋头工作,事事精益求精。
后来,她业务能力越来越强,领导向她抛来橄榄枝,问她愿不愿一起出去创业。
生活为什么会反复让我们遇到相似的困境,其实本质上是一种成长反馈机制。
越是逃避,痛苦越会追着你跑;越是害怕,问题越会反复出现。
直到你用新的行为模式给出新回应,生活才会给到你成长正反馈。
人生,是一场修行。
不同课题,有不同修行。
当一个人真正审视自己,自洽了、正视了、解决了,这个课题的修行方可算得上圆满。
▽
最后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高中时,数学老师就苦口婆心地让我们做错题集,她说:
每一个错题就是一个知识点,把每一个错题都琢磨透,高考分数在130分以上就基本没问题了。
那时我不以为然,放着错题集不管,一味做新的试卷,结果是同样的知识点一错再错。
其实人生也是一场考试。
反复经历的痛苦,是我放在一边不管的错题集。
这些错题,是失分题,也是得分题,我们人生最后的分数,就看你在曾经做错过的题上,最后拿了多少分。
发布于: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