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一定年纪才顿悟:你反复经历的痛苦,都是未完的功课

跟大家讲三个我身边人的故事。

01

我在北京当记者时,有一个关系颇好的同事。

我跑财经口,她跑医疗口。

有一次,同事为了写一篇关于医患关系的稿子,走访了很多医院。

调查时颇为困难,或被医生直接轰出办公室,或被患者怒骂一顿。

同事费了好大工夫才把稿子写完交给领导。

当晚,领导怒气冲冲拨了一个电话过来,从标题到内容都奚落了一顿。

原本就玻璃心的她哭得稀里哗啦。

这不是她第一次被骂了。

错了就挨骂,对了没赞赏,她越想越觉得待在这个单位没意思,直接卷铺盖走人。

辗转了几年,她也没混出什么名堂来。

新公司,旧问题。

她每次辞职的理由都是抱怨老板没人性,单位没人味。

02

第二个人,我自己不熟,是朋友的朋友,她原本是一位音乐老师。

这位音乐老师有两段婚姻。

第一段婚姻里,她自己的工作稳定体面,收入尚可,有钱有闲。

但刚结婚后,老公就让她辞职,来帮忙打理自己的小生意。

她心里不愿意,但也不想违逆老公的意思,乖乖地过来帮忙。

从那以后,她既是工作助理,也是行政,一个人身兼多职,每天忙得晕头转向。

老公却不感谢她的付出,反而觉得这个家是自己在撑着,对她总是百般吆喝。

然后这段婚姻结束了。

第二段感情里,老公十分大男子主义,家中大事小事都由他决定。

为了迎合老公,所有家务都由她负责。

为了新家庭的稳定,什么事都依着他,受了委屈,吵了架也总是自己先低头。

生活越过越小心翼翼,生怕惹对方不开心。

老公并没有珍惜她的付出,经常在外鬼混。

她有些不明白,为什么每一段婚姻里被辜负、轻视,换了新的伴侣似乎也还是如此?

03

第三个人,是我毕业后在厦门的合租舍友。

他来自农村。

初高中,他去县城读书,因为自卑,都不敢举手发言,更不敢上台讲话。

有一次,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

他因为紧张,讲话磕磕绊绊,但越磕越紧张,越想把话说快。

老师就安慰他:说普通话,尽量不要说方言哈。

实际上,他是用普通话回答问题的。

上了大学之后,公众场合讲话成了他的梦魇。

英语课时,因为原本口语就不标准,再加上紧张过度,每次他讲完英语,全班哄堂大笑。

直至毕业后,入了职场,他最怕的就是当众讲话。

年终述职时,他就焦虑,不是因为绩效不好,而是得上台发言。

小组开会时,他会惴惴不安,得反复斟酌自己的话术。

他自己坦言道:因为不敢开口,错过了很多的机会。

04

为什么会说这三个故事呢?

这几年,我越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反复经历的痛苦,都是未完的功课。

改变职场心态,是我的北京同事要完成的功课。

如果不改变,无论到哪家公司,她都会觉得受到了委屈,永远干不好一份工作。

改掉讨好型人格,是那位音乐老师要完成的功课。

如果改不掉,只会再一次遇到渣男,再一次在感情里受伤。

克服演讲的恐惧症,是我合租舍友要完成的功课。

如果克服不了,会一而再地丢脸出丑,会一而再地陷入窘境。

生活就像一场升级通关游戏。

如果你无法攻克当下关卡,那么你将永远困于当下。

一些痛苦反复出现,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在提醒我们:这一关卡,我们还未通关。

博主@陈凡是一位创业者,可前两次创业都失败了。

第一次被合伙人卷走资金,挖走了团队。

第二次因为一位大客户拖欠资金不还,他资金没法回笼。

他一度归咎于自己时运不济,后面深刻反思了一下,才知根源是自己有一个毛病:容易轻信别人

合伙人跟他称兄道弟,他直接让合伙人总揽财务大权,且从不过问。

合作方各种奉承,嘴甜、承诺多,他二话不说就应了下来。

为什么第二次还会踩坑?

因为他还没吸取教训,还没悟透“不要相信人,要相信人性”这一个道理。

那些你不曾解决的问题,一定会在某个人生节点,再给自己上一课。

说白了,生活就像上学时的考试:这次作弊蒙混过关,下次还会遇到同类题目;这次空着不答,下次卷子上还会出现。

一直掌握不了解题思路,一直没答好,生活就会一直给你打上红叉。

05

我认同一句话:凡事磨你,皆为渡你。

痛苦的出现,不是为了折磨你,是为了让你看见,看见自己的不足,看见自己的人格缺陷。

时尚编辑孙婵刚入行时,也经常被领导骂哭。

文章标题想得不好,领导会让她花一整天的时间去想;内容中有错别字,领导会截图到工作群里当众把她一顿骂;经常加班到深夜,完成了当天指定的工作任务才能下班。

这种情况下,很多同事都选择了离职。

那时,孙婵也想离职,可她转念一想:

如果是因为没有做好工作辞职,那么今后的工作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比如去新的单位,也会因为工作没做到位被骂,因为能力欠缺所以得熬夜来赶进度。

问题没摆平,能力没提升,换哪儿上班都一样。

所以她决定埋头工作,事事精益求精。

后来,她业务能力越来越强,领导向她抛来橄榄枝,问她愿不愿一起出去创业。

生活为什么会反复让我们遇到相似的困境,其实本质上是一种成长反馈机制。

越是逃避,痛苦越会追着你跑;越是害怕,问题越会反复出现。

直到你用新的行为模式给出新回应,生活才会给到你成长正反馈。

人生,是一场修行。

不同课题,有不同修行。

当一个人真正审视自己,自洽了、正视了、解决了,这个课题的修行方可算得上圆满。

最后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高中时,数学老师就苦口婆心地让我们做错题集,她说:

每一个错题就是一个知识点,把每一个错题都琢磨透,高考分数在130分以上就基本没问题了。

那时我不以为然,放着错题集不管,一味做新的试卷,结果是同样的知识点一错再错。

其实人生也是一场考试。

反复经历的痛苦,是我放在一边不管的错题集。

这些错题,是失分题,也是得分题,我们人生最后的分数,就看你在曾经做错过的题上,最后拿了多少分。

发布于:安徽

上一篇:穿越生活的迷雾,在川藏线上寻找答案|微综艺《致敬人生》温暖上线
下一篇:听别人讲“废话”,月入3万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