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世生物冲刺港股IPO,其招股书揭示了公司在业务、财务等多方面的状况。研发投入26.2%的降幅与行政开支18.3%的增幅变化显著,值得投资者深入分析。
业务聚焦肿瘤治疗,研发管线颇具潜力
围绕肿瘤耐药难题,构建独特研发模式
应世生物致力于改进肿瘤治疗方案,核心使命是解决肿瘤防御引发的耐药问题。公司战略性聚焦FAK及整合素通路,通过靶向耐药关键通路,重塑癌症治疗用药方案。以研发驱动,围绕FAK靶向系列产品构建管线,核心产品ifebemtinib处于多个临床开发项目阶段,有望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获批的选择性FAK抑制剂 。同时,采用“Pipeline - in - a - product”策略,将ifebemtinib定位为联合治疗基石,围绕其构建四大开发支柱,最大化商业潜力。
产品管线进展良好,多个产品处于不同阶段
- 核心产品ifebemtinib:处于注册阶段的高选择性FAK抑制剂,针对多种癌症开展临床试验。如与PLD联合治疗PROC已进入III期注册临床试验,预计2025年底或2026年初提交NDA申请;与KRAS G12C抑制剂联合治疗NSCLC和CRC也在积极推进。
- 其他产品:IN10028作为第二代选择性FAK抑制剂,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提交IND申请;OMTX705、IN30758和IN30778等ADC候选药物,分别处于不同研发阶段,展现出公司在肿瘤治疗领域广泛的布局。
财务数据透视:亏损持续,费用结构变动大
尚无营收,盈利之路仍漫漫
公司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尚未实现营业收入。过往业绩中无收入进账,未来收入主要依赖候选产品商业化成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净利润波动,亏损局面待扭转
时间 | 经营亏损(人民币百万元) |
---|---|
2023年 | 174.0 |
2024年 | 142.6 |
2025年第一季度 | 27.5 |
公司整体呈现亏损状态且亏损额在不同期间有所波动,2024年较2023年经营亏损有所收窄,但2025年第一季度仍维持在一定高位,显示公司盈利能力面临挑战。
毛利率净利率暂无,未来受多种因素影响
由于无营业收入,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数据暂无意义。未来若产品商业化成功,毛利率将受产品定价、成本控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净利率转正需实现大规模盈利且有效控制成本。
研发投入下降,行政开支上升
时间 | 研发费用(人民币百万元) | 行政开支(人民币百万元) | 研发费用变化率 | 行政开支变化率 |
---|---|---|---|---|
2023年 | 135.5 | 38.1 | - | - |
2024年 | 100.0 | 45.1 | - 26.2% | 18.3% |
2023 - 2024年研发费用从1.35亿元降至1.0亿元,降幅26.2%,主要因临床及临床前费用减少,部分被员工成本增加抵消,核心产品ifebemtinib研发成本在各期研发总开支中占比可观。同期行政开支从0.38亿元增至0.45亿元,增幅18.3%,主要归因于以权益结算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增加及专业服务费上升。
关联交易未披露,关注后续潜在影响
招股书中未提及关联交易相关内容。但随着公司业务发展,若出现关联交易,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影响,需持续关注其合规性及对公司的潜在影响。
财务挑战凸显,资金与盈利压力大
资金需求庞大,融资难度存疑
应世生物经营活动持续产生净现金流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用于经营活动的净现金分别为人民币1.41亿元、人民币1.2亿元及人民币0.31亿元 。截至2025年3月31日,净负债为人民币7.66亿元,流动负债净额人民币7.91亿元 。为完成候选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公司未来资金需求巨大,若无法以可接受条款获得融资,将严重影响业务发展。
亏损短期难改,成本控制成关键
公司过往持续亏损,未来仍需大量资金投入研发和商业化,能否实现盈利及何时盈利存在不确定性。且研发和行政成本上升,如何在保证研发进度和质量前提下有效控制成本,是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
同业竞争激烈,产品优势与挑战并存
行业竞争白热化,凭核心产品争份额
在FAK抑制剂领域,全球竞争激烈。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全球仅有一款选择性FAK抑制剂获批,另有三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应世生物的ifebemtinib处于领先地位。其核心产品ifebemtinib具有协同增效优势,已在多项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良好疗效,且获得监管机构认可,如与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联合治疗铂耐药性卵巢癌获得FDA快速通道认定和NMPA突破性疗法认定 。然而,竞争对手也在积极推进研发,应世生物需加快研发进度、提升产品竞争力以维持领先地位。
客户与供应商情况:商业化未启,供应存风险
商业化未开启,客户情况待明确
由于公司尚未商业化,目前无实际客户。未来产品上市后,客户主要为医疗机构、药企等。客户集中度将受产品市场定位、销售策略等因素影响,若客户集中度过高,可能面临客户流失风险,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依赖第三方供应商,供应稳定性待考
往绩记录期间,公司采购主要包括候选产品的临床前评估、临床试验的第三方承包服务、药品制造服务及材料。公司从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在不同期间分别占采购总成本的34.3%、27.2%及32.1% ,供应商集中度相对稳定。但公司对第三方供应商依赖度较高,若主要供应商出现问题,如供应中断、质量问题等,可能影响公司研发和生产进度。
公司治理:股权集中,管理层经验丰富但激励待明确
股权集中,一致行动保障控制权
公司单一最大股东集团由王在琪博士、曹飞先生、张宁博士及Yang Weiping博士组成,他们于2020年7月24日订立一致行动协议,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共同控制约26.51%的股份 。这种股权结构使得公司决策相对集中,有助于保障公司运营及公司事宜的有效控制权,但也可能存在大股东决策损害小股东利益的风险。
管理层经验丰富,激励机制待完善
公司由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领导,成员来自罗氏、默沙东等领先制药公司及顶尖生物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在肿瘤治疗、药物发现等领域具备深厚经验。然而,招股书中未详细提及管理层薪酬及激励机制,合理的薪酬和激励机制对吸引和留住人才至关重要,后续需关注公司在这方面的举措。
风险因素众多,投资者需谨慎
研发风险:投入大且不确定性高
候选产品研发是漫长、成本高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公司所有候选产品仍处于开发阶段,若无法成功完成临床开发或实现商业化,或在开发中遇到重大延误、成本超支,将对业务和前景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例如,临床前及早期临床试验结果可能无法预测未来结果,若候选产品未能证明安全性及有效性,可能导致开发延误或失败。
市场风险:竞争激烈且推广存疑
生物制药行业竞争激烈,公司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生物制药公司、专业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等的竞争。若无法有效竞争,如竞争对手推出更具优势的产品,可能影响公司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此外,公司在推出和营销获批候选产品方面无往绩记录,产品获批后可能无法成功创造市场知名度或实现销售。
监管风险:法规严格且审批变数大
药品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受到严格监管。公司需获得并维持多项执照及许可证,若未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可能面临罚款、吊销执照等处罚。同时,监管机构审批流程耗时较长且可能变化,若无法及时获得候选产品的监管批文,将影响商业化计划。
点击查看公告原文>>
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为AI大模型基于第三方数据库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受限于第三方数据库质量等问题,我们无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进行分辨或核验,因此本文内容可能出现不准确、不完整、误导性的内容或信息,具体以公司公告为准。如有疑问,请联系biz@staff.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