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家孩子有这4个“优点”,别着急炫耀,娃可能已经严重自卑了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很乖,也很谦让,别着急炫耀,因为很有可能是孩子自卑的表现。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但如果孩子长期压抑或扭曲表达,就会固化为伤害性心理模式,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很不利。

前阵子我去一个社区做亲子插花活动,现场来了二十多对家庭,有一个小名叫“乖崽”的男孩让人特别心疼。

本来我们的花都是分配好的,有主花也有配花,但在做的过程中,他的主花(向日葵)被同桌的小女孩看上了,就顺手拿走了。

小女孩说:“我这盆花,要有两朵向日葵才好看呢,反正你也用不上,还不如让给我!”

乖崽放下了手,眼神也黯淡了下来。

我走到他面前,问他:“你不是很想要回那朵向日葵?”

还没等小男孩说话,他妈妈就抢话,说:“我家乖崽才没那么小气呢,不就一朵花嘛,他不会放在心上的。他从小就很懂事,有啥好吃的、好玩的,总会第一时间让给弟弟,他从没让我失望过!

旁边小女孩的奶奶附和道:“有这么懂事的哥哥,你家弟弟可真幸福呀!”

弟弟得到了所有,而哥哥却一再忍让,这是好事吗?

小男孩的默不作声,把头低到不能再低了,很小声地说:“老师,我不喜欢向日葵,就让给这个妹妹吧!”

我那里也没多余的向日葵,我也不好管太多,有事就先走开了。

最后男孩手上的主花所剩无几,据说都被借走了,就只有一朵粉红色的玫瑰孤单单地插在中央,其他都是一些配花。

上台拍照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露出八颗牙齿,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而“乖崽”却藏着掖着,不想让我们拍他的作品。

男孩的妈妈还在一味地炫耀自己孩子有多“谦让”,可这明显是严重自卑的表现呀。

我后来加了妈妈的微信,有多次委婉指出来,幸亏她听进去了,有所转变,希望男孩能走出自卑,慢慢变得自信起来!

哪些看起来是孩子的“优点”,其实是他们自卑的表现呢?

一、

过于谦让、懂事

大孩子即使成为哥哥姐姐,也是个“孩子”。

如果过于谦让、懂事,证明他们在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来迎合大人的期待,这份看似讨喜的“懂事”背后,是让人心疼的小心翼翼

就像上文中小男孩乖崽那样,明明心里惦记着向日葵,却要硬说“不喜欢”,这种谦让,哪是美德,分明是怕妈妈觉得他“小气”

他一直被妈妈“逼”着让弟弟,已经有很强的不配得感了,所以在家里选择一味地忍让,在外面也是如此。

深深的自卑,已经在他的心底扎根了。

如果你家孩子总是让着别的孩子,不敢争取自己的机会,那就要留个心眼啦,很可能是自卑入骨了。

第二、

凡事听父母的话

孩子长大后,肯定是会产生独立意识的,想要自己做主。

但如果他们凡事都听大人话、不敢反抗,那么证明他们内心对自己不认可,认为自己没法做出好的决定,口头禅可能是“我要听妈妈怎么说”。

朋友家的儿子就是这样,早上穿什么衣服,放学先写哪科作业,甚至周末跟谁玩,都得等妈妈下指令

有次我逗他:“今天想吃番茄炒蛋,还是糖醋里脊?”

他愣了半天,扭头问妈妈:“妈,你觉得我吃哪个好?”

他妈妈还挺得意:“这孩子从小就听我的话,我让他往东,他绝不敢往西,多省心。”

可省心的背后,是孩子连“自己想吃什么”的底气都没有,多可悲呀,这明显就是自卑嘛。

第三、

过度节俭

节俭本是美德,但如果过于节俭就不是好事啦。

有些孩子不敢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跟父母要玩具、要零食,甚至每次去超市就专挑便宜的东西买。

看似孩子知道为家长省钱,很可能是自卑了。

孩子小,看了别人买了好东西,会本能地也想拥有,但这种过度节俭的孩子,可能是收到了家里没钱的信号,或者被父母多次拒绝。

所以他们慢慢就会把“不花钱”,当成保护自己的方式,好像只要自己不花钱,就不会给家里添负担,也不会被父母嫌弃。

可骨子里,他们是觉得“自己不配要那些好东西”,是自卑了。

第四、

过于追求完美

上进是好事,但孩子若到了容不得一点瑕疵的地步,就得警惕了,这背后可能藏着深深的自卑

这类孩子像给自己定了“必须做到最好”的死规矩,出了一点小失误,就容易自我否定。

其实孩子这么较真,是怕自己不够好,就会被人嫌弃,这中间很可能是父母的要求过高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类孩子往往不敢尝试新事物,怕没把握做好,暴露“不完美”。

他们遇挫就容易崩塌,孩子的自卑,也会在一次次“做不到”中加深。

要是我们发现孩子有以上这些苗头,别急着纠正行为,得先帮他们把藏起来的自卑一点点捋顺。

首先,得让孩子敢说“我想要”。

当然这个得多次鼓励孩子,孩子才能做到。

遇到自卑的孩子,我们要经常说“你想要也没关系”,慢慢地孩子就变得自信、勇敢了,不会压抑自己而满足别人。

其次,要允许孩子“说不”。

比如家里的大孩子如果总把零食让给弟弟妹妹,咱们别急着夸“懂事”,而是要先问他:是不是有点舍不得?其实你可以说“这次我想先吃的” 。

我们在小事上让孩子试错,比空讲“要勇敢”有用多了。

最重要的是,父母别把“懂事”当勋章一样挂在嘴边。

孩子让了一次玩具,咱们别总说“你看我家娃多谦让”。

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别总说 “我家娃真听话”。

因为孩子听多了这样的话,会觉得“我只有这样做,爸爸妈妈才会喜欢我”。

我们要说:“你刚才把玩具让给小朋友,一定是希望他也能开心吧”。

“你有自己的想法,愿意说出来,我们很开心呢”。

西红柿妈妈寄语:

其实每个孩子心里都藏着一个“小刺猬”,只是有的孩子敢于把刺露出来,而有的孩子怕扎到人,就把刺全拔了

咱们父母要做的,不是逼孩子把刺磨平,而是告诉他们:“就算你带着刺,也值得被爱。”

等孩子确信“他不用讨好谁,也能被爱”,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有底气做自己,等他有了能量,才能真正学会分享、谦让、节俭。

互动话题:你家孩子是自卑还是自信呢?

发布于:广东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