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9日讯 小宇(化名)曾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小学时成绩优异,钢琴通过八级考试。为助力孩子学业,父母省吃俭用购置学区房,小宇初一也保持着良好成绩。然而到初三,小宇开始频繁请假,起初以头疼为由,后来请假愈发频繁,从一周只去一两天,发展到自行决定是否上学,常将自己关在房间打游戏。妈妈张女士尝试劝说、训斥、无条件接纳等多种方式,给孩子游戏充值、满足饮食需求,但小宇的态度愈发冷漠。休学八个月来,小宇昼夜颠倒,断绝社交,每天在房间内刷短视频、打游戏,醒了吃、吃了睡,对母亲的关心表现抗拒,甚至向游戏队友抱怨母亲像监控一样令人厌烦。曾经满墙的奖状与如今房内的游戏声形成鲜明对比,母子关系陷入僵局。
了解了小宇家的情况后,纽扣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王慧分析指出:
家长“接纳”行为与孩子形成不健康“共生”关系:
1、行为越界:家长将孩子的作业、情绪、未来等都视为自身责任,模糊了亲子间的界限,过度参与孩子生活,导致孩子失去独立成长空间。
2、心理矛盾:家长虽表面“接纳”孩子现状,内心却隐藏着让孩子“变回正常”的期待,这种矛盾心理被孩子敏锐察觉,反而加剧孩子的抗拒与依赖。
3、恶性循环:家长因焦虑对孩子过度催促、无微不至,使得孩子更加抗拒、无力,双方陷入互相消耗的恶性循环,难以建立健康关系 。
4、缺乏认知:家长未能理解健康的爱应是独立个体间的相互支持,不懂得承认孩子命运的独立性,阻碍了孩子自主发展。
为改变亲子间不健康的共生状态,王慧老师提出建议家长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改善:
1、区分人生与期待:明确“孩子的人生”与“自己的期待”之间的界限,避免将自身期望强行加诸孩子身上。
2、建立情绪边界
情绪隔离带:允许彼此拥有独立情绪空间,不强行介入对方情绪;
情绪断舍离:区分自身与他人情绪,不盲目承接负面感受;
情绪免疫力:互动前先处理好自身情绪,避免带着焦虑或愤怒沟通。
3、尊重孩子独立性:承认孩子是独立个体,学会欣赏其独特之处。放下对孩子“毛病”的挑剔,发掘其闪光点,如小宇敏感特质背后的共情能力。同时,放下对学历等外在标准的执念,让孩子自主选择人生道路。
4、回归自我价值:心理学“镜像神经元”理论指出情绪和行为具有感染力。家长专注自身成长,为自己而活,如张女士重新投入工作、储蓄旅行、学习瑜伽等,这种积极状态成为孩子的榜样。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
发布于: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