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何蕊)今年春季学期,国内首个月球科研基地数实混合泛在教学平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投用。该平台模拟了月球科研环境,基于数字孪生、增强现实与智能交互技术,构建数字化教学及科研空间。昨天,平台负责人、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崔勇副教授介绍,团队正在平台中开展星球车设计实验,下学期,平台将面向高校及中小学共享开放。
月球表面,一台星球车翻越凹凸不平的环形山,精准抓取指定物品。这个科幻场景真实发生在北航月球科研实验室中。“我们打造这个数实混合的教学平台,线上有虚拟教学系统,学生可运用编程等知识,开展星球车虚拟设计和仿真测试等;线下有实验室中搭建的实体月球环境,协助师生验证实验,开展沉浸式教学。”崔勇介绍,团队还配套建设了《星球车混合虚拟仿真技术》数字教材,探索集数字教材学习、线上虚拟仿真、线下实体实验于一体的教学新模式。
经过约4年的建设,平台已面向校内开放教学使用,为校级通识课《星球车技术导论》等打造沉浸式课堂。崔勇表示,他还带领团队在平台开展星球车设计实验,目前星球车模型已历经两次迭代,实现了在月球表面环境的自如穿梭,“结构设计、零件加工成型组装、轨迹预测算法等工作,均由学生自主完成。”
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研一学生宋一恒负责星球车模型的结构设计工作。“我们调研了国内外现有的星球车,发现摇臂式悬架结构具备较强的车体稳定和越障爬坡能力,适合在月球表面环境行驶。”宋一恒说,在此基础上,大家经过反复实验,选择了独立驱动的六轮模式。团队还正在利用深度相机、激光雷达等感知技术,训练星球车的越障、抓取、导航等功能。
未来,平台将迎来更多学生。崔勇说,线上教学系统和数字教材已在线发布,北航月球科研实验室将面向高校及中小学开放,开展教学、科研、科普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