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智能时代无人作战中人机关系

转自:学习时报

    随着智能技术由弱人工智能逐步向强人工智能迈进,无人作战力量将逐步由“配角”向“主角”转变,有人力量慢慢变成幕后角力,这就需要辩证理解把握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理顺智能时代的“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ODA)循环,才能更好地指导未来作战。

第一,无人侦察网络收集情报,有人力量重在研判监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智能战争制胜的关键是从海量数据挖掘出有用信息,这就是侦察的两个核心任务搜情与研情。

由于现代作战体系更加严密,情报搜集的难度、险度不断增加,需要发挥无人力量隐蔽性好、效费比高的优势,建立全维立体的无人侦察网络。通过视频、图像、电磁探测、红外感知等手段实时监测战场,获取第一手情报资料。有人作战力量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主要担负对产生的情报信息产品进行甄别、对系统告警及情报流程进行监管等任务,处理无人作战力量尚无法有效精确分析的领域,如文字解读、综合分析等。外军的“梅文计划”就是当侦察素材中出现值得关注的物体时,向有人力量发出警报对相关信息进行再处理,并对可能存在威胁的事物予以打击或控制,确保战场始终在己方控制之下的技术。可以预见,随着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人作战力量的战场辨别与判断将更加精准,有人作战力量的功能也将逐渐聚焦于战场情报的分析融合及战场监测控制。

第二,无人平台贯彻作战意图,有人力量实施有效控制。因人工智能难以取代人类在思维逻辑、理智情感方面的优势,对于作战行动中比较棘手复杂的问题仍需人在幕后“出谋划策”,无人力量的正面角力实质是人在幕后的角智。

结合近年来的某次实战案例来看,进攻方为了攻占某处高地,由20多人组成的指控中心担负了“神经中枢”和“神经末梢”的双重角色,操控无人作战连队,仅用20分钟便歼敌77人,作战效果相当可观。“神经中枢”能够达成对整个无人作战体系的有效控制,利于贯彻指挥员作战决心,实现指挥决心到指挥控制的无缝链接;“神经末梢”能够对无人作战平台进行末端感知、控制、维护,实现对各种情报信息的即时处理、共享功能,两者配合极速闭合“OODA”循环。可以预见,随着无人作战力量运用的不断成熟,人类角智将成为常态。为此,未来有人作战力量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技术素养,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无人作战力量,还要具备较高的战术素养,灵活把握战场情况迅速做出临机处置。

第三,无人力量战斗在前沿,有人力量重在指挥谋划。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人在作战中的主导地位不变,随着人工智能、生物仿真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将在后方“稳坐中军帐”,成为无人作战行动的“动作规划师”。

在战略决策层面,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解析敌我体系强弱点、推演作战进程、找出关键行动、规划力量布势”的链路,确定无人作战力量构成部署、主要打击目标等。在战役战术层面,可运用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依托训练基地,让部队在虚拟空间进行“平行作战”。通过各级指挥员指挥决策,模拟不同无人作战力量在战场上行动,印证其在战场上动作、反应、特情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指挥决策失误导致作战行动失败。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训练无人作战体系,确保在战场上作战效益最大化。在具体动作层面,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可采取人机交互、“脑控”等方式,区分不同兵种、专业,具体训练单个无人作战平台完成各种战场动作,练就完美的“钢铁战士”。

第四,无人力量聚焦战场任务,有人力量着眼战后秩序。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智能作战亦是如此。无人作战力量正面交锋后,需要人类进行政治谈判、外交斡旋、经济恢复等,确保作战顺利收局。

21世纪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优势一方表面上取得了战场的胜利不代表真的胜利,但因其没有系统筹划过战后的政治、外交、经济等过渡维稳工作,使其陷入战争泥潭,最终只能惨淡收兵。由此可见,战后恢复工作十分重要,稍有不慎,就将陷入无底深渊。无人作战力量虽然打仗本领高,但战后恢复多为与人交涉,无人作战力量现有智能难以应付繁杂的战后恢复工作。为此,需要深化民社情研究,从经济产业、文化语言、社会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入手,加大对预定作战地域民社情研究,确保与当地民众有共同语言,做到既晓社情又通民情,方便交流、利于秩序恢复。培养战后收局能力,在强化官兵科技素养、战术素养的同时,强化官兵人文素养及心理疏导能力,通过改进外交处事方式、运用高效判断手段、进行群体心理辅导等,提高民众认同感,维护己方利益。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