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博物
大家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朋友热情地带来几个新伙伴加入饭局,你表面礼貌social,心里却已经开启“小剧场”:
左边的大哥标准八字眉配上憨厚笑容,一看就像个老好人;右边的姐目光凌厉,棱角分明,一副独当一面、不轻易被糊弄的气质;至于坐在你旁边那位盘串蓄胡子的兄弟,眼睛滴溜溜地转,浑身上下透着机灵劲。
不知不觉间,你已经盯着这些新朋友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唇,为他们安排好了各自的“人设”,甚至连未来的相处模式都在脑子里预演了一遍。
这种“看脸识人”的本领,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的共识了。毕竟杨过初见小龙女时,只是在四目相对的瞬间,就读出了她的“冰冷淡漠”[1];简·爱第一次遇到罗切斯特先生,从他黝黑严峻的面貌和紧簇的双眉中,就留下了冷酷高傲、不好接近的性格印象[2]。
好奇怪,为什么只是看几眼,就能预估一个陌生人的性格?这样的“面部速判”,到底靠不靠谱?
相由心生,是真的
人群中多看那一眼提供的信息量,其实相当巨大。
在灵长类动物中,面部特征是信号传递的重要载体[3]。无论是面部形状、毛发还是五官,都蕴含了丰富的交流线索[3]。社会互动中,个体能够在短短几十毫秒内根据这些线索传达的信息迅速形成第一印象[4]。
有趣的是,这种“惊鸿一瞥”形成的判断往往出人意料的准确。
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研究者将政治选举中冠军和亚军的照片组合展示,让120名参与者在不同时长(100毫秒/250毫秒/不限时间)的限制下,判断哪个人是更有能力的竞选者。数据分析表明,在250毫秒条件下正确预测竞选结果的比例为68.5%,为所有条件中最高。可见看脸的直觉不仅能帮你提前抵挡烂桃花,还有些意想不到的严肃效果。
实验中,参与者首先注视固定点(+标志)500毫秒,随后两张竞选者的图片同时呈现250毫秒,参与者需根据第一印象判断谁更有能力。规定展示时间结束后,图像会立即被一个灰度云状滤镜遮盖,避免参与者继续观察 / [5]
然而,“能力”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更加多维。就像洋葱,剥开三层里面还有三层静等开发。那么我们是否也能够通过对面部的观察,辨识这些更为细微的性格特质呢?
1966年的一项开创性实验中,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招募了84名彼此完全陌生的大学生。仅通过最多15分钟且无口头交流的外表、行为观察,陌生人就能有效评估他人的外向性、合作性、责任感等性格特质。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评估结果与熟人群体的评价高度一致[6]。所以说,你费半天劲隐藏的性格密码不仅依赖深入交往的互动才能发掘,有时候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路人甲”,也能轻松破译。
不过,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面部特征固然重要,但人靠衣装马靠鞍,对方的气质、体态、甚至是微小的动作或许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
为了排除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2003年,英国的研究者设计了两项实验,将观察条件严格限制在“面部”这一个变量上,探究自我评估与陌生人评估在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三个人格纬度上是否具有一致性[7]。
不同于之前研究中实地、完整的接触,评估者面对的是经过统一处理、头肩部正面静态照片。结果显示,无论照片中是完整的人脸,还是裁剪头顶部、下巴等局部缺损的人脸,陌生评估者在“精神质”纬度的评分与参与者的自我评价都显示出了高度吻合的情况[7]。
高精神质的人被定义为具有攻击性、冷漠、自我中心、不亲近人、冲动、强硬等特征[7] / 图虫创意
被评估对象从真实的面对面转为照片,评估者也有可能不靠谱。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对长相的理想型和厌恶型,有人觉得浓眉大眼看着就正气凛然,有人却偏好小眼睛的性感。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这种主观差异即使在实验中也不例外,而这又成为了学者们新的顾虑点。
发表在《自然》上的一项研究中,18-60岁的参与者完成了12447份大五(BF)人格问卷,并上传31367张本人无化妆、直视镜头的脸部照片[8]。
人类的喜好千奇百怪,而数据模型却以理性与客观为基础。研究团队将这些结果中的90%用于模型训练。其中,计算机视觉神经网络(NNCV)从照片中找到反映脸部特点的关键信息,性格诊断神经网络(NNPD)基于这些信息评估参与者的性格特质[8]。剩下10%的数据则通过对比模型分析和参与者自填问卷的结果,来验证预测是否可靠[8]。
在避免评估者主观偏好的影响后,仍然能够得出人的性格和面部外观有相关关系的结论。而最容易通过面部特征预测的性格特质是以深思熟虑、良好的冲动控制为代表的“尽责性”[8]。
这么说来,你看脸的直觉,实际上已经悄悄地帮你完成了“快速面试”。
你的脸,
分分钟“出卖”你
仔细想想,只看脸就让你做出好恶判断,并不是空穴来风。
那种模模糊糊的不对劲,很大程度上来自对方传递的情绪信号——即使看似没有表情变化的静态面孔,也能通过微妙的面部信息,在你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影响你的选择。
约克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者使用不同人物的人脸作为初始图像,每张图像按照可信任、中性、不可信任被处理为三种类型,参与者需要对这些静态图像进行评定,判断它们的情绪强度。结果表明,可信任面孔被认为比其他两种类型更“快乐”,而不可信任的面孔,则被评为更“愤怒”[9]。
即使是简历上没有太多表情变化的静态照片,可能也会影响面试官的第一印象 / 图虫创意
由此可见,从他人脸上传达的情绪讯号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你的偏好。有些面孔会让觉得亲切温暖、乐观开朗,有些看起来冷峻淡漠、不好接近。而这种性情特征的传递,其实和面部结构密切相关。
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因为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觉得对方熟悉又面善[10]。眉毛的距离、粗细和高低,眼睛大小、弯曲程度,都为你判断一个人合不合“眼缘”做了贡献。
中国的研究者使用高分辨率3D摄像系统(3dMD人脸系统)采集了上海复旦大学834名志愿者的面部图像,与此同时,他们需要完成大五性格量表,评估其外向性(E)、宜人性(A)、责任心(C)、神经质(N)和开放性(O)。由于每个图像数据都含有超过3万个描述面部轮廓的3D顶点,研究者能够得到十分详细可靠的面部形态与个性特征之间的关联结果[11]。
对于女性来说,面部特征与外向性联系紧密[11]。那些善于交际、健谈自信、精力充沛的女性,往往拥有更为突出的鼻子和嘴唇,下巴与咬肌则相对内陷;与之相反,性格较为内敛的女性,其鼻子和上颌区域则呈现出更为柔和平滑的轮廓[11][12]。
而观察男性面部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的性格信息[11]。有着利他精神、善良友善的高宜人性男性,眉毛常向上抬起,眉毛与发际线之间的距离减少,唇部向两侧伸展、自然上扬,仿佛带着温和的微笑表情;随着宜人性得分逐渐下降,眉毛和嘴角也慢慢呈现出下沉的状态[11][12]。
《哈利波特》中的斯内普教授眉毛、嘴角下沉,面部阴沉严肃,让许多人误认为是反派 / YouTube
发表在《心理学前沿》上的一项研究中,学者从更加具体的角度探讨了“微笑”带来面部结构的改变如何反应个体性格。通过对静态图像的研究发现,当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的评分逐渐升高时,嘴巴高度、唇鼻距离以及眼睛大小也会逐渐减小,而这些变化和微笑时嘴巴的扩张和眼睛的褶皱有关[13]。
所以一般情况下,影视剧中杀人如麻的黑帮老大总是眉头紧锁、目光阴鸷、唇线冷硬,光是站在那里就让人不寒而栗。试想叱咤黑道的狠角色眨巴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看向对手,再搭配天真烂漫的笑容,那实在是没什么威慑力。
相比之下,如琼恩·雪诺一般富有担当、深思熟虑的角色常以深邃的眼神、紧绷的嘴唇和刚毅的轮廓示人[12],显得十分可靠沉稳。研究也证实,高尽责性的男性确实表现出了相似的面部特征:眉毛上扬伸展,眼睛睁得较大,上唇收缩,下巴周围肌肉紧绷。而像《家有儿女》中刘星这样吊儿郎当的人物,往往给人一种不拘小节、缺乏条理的印象,这也能从他自然低垂的眉目、放松的嘴部肌肉来预测[11][12]。
你脸上的每一个信息,都在表达着一部分的自己。
看脸,才不肤浅
世上的人千千万,但你总能一眼就认出谁好说话、谁难相处,这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出门在外不管E人还是I人,问路或许都会求助于那个看起来就温和亲善的;社交平台上,不乏发自拍照让大家点评自己是不是容易被领导拿捏的那类面相;《甄嬛传》里的娘娘们站成一排,即使不看衣着打扮,你也能从人群中准确识别出那个气场强大、不好招惹的华妃。
对彼此之间完全不了解的陌生人有一套“鉴别指南”,远不止是直觉这么简单。
从进化的视角来看,我们的人格并非凭空形成。而是在漫长岁月中,祖先们为了应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提高生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逐渐发展出的一套心理机制,这也被称为“适应性”(adaptive)[14]。
不同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种各样人格特征的形成。根据现实生存和社会需求,个体会更倾向于在种种类型里,筛选出能够帮助自己达成目标的特质,并与具备这些特质的对象建立联系[15]。这一古老的策略,在猴群等群居动物中早已存在,它们在频繁的互动中同样也会依赖这种方式选择合作伙伴[13]。
猴子进行社交时,也会将面部特征作为“适应性”的识别方式,帮助他们通过“第一印象”来判断其他同类的地位,从而影响其关于生存的决定[3] / 图虫创意
为了做出更好的社交决策,人们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迅速推测、识别他人的性格密码,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而面部特征,正是重要的渠道之一[15]。
南密西西比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梳理大量文献,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了“适应性”如何影响我们对面部传递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重视,并且这些影响最终形成了我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选择特定人群的偏好[15]。
研究者从“大五”人格的角度出发,认为当人们从对方面部识别出“外向性”特征时,往往能察觉到对方的“合群性”,从而满足交往的需求;而“宜人性”则指向了仁慈、同理心等品质,也能够为潜在的合作增加可能性。相反,通过识别出具有“神经质”面部特征的个体,能够帮助人们筛选出情绪不稳定的同类,从而避免成为长期合作伙伴[15]。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谁告诉你,想和你交朋友是因为进化本能,那八成会被当作神经病。毕竟我们很难真正察觉到,自己当下的心理感受与选择,竟然与历经千百代人筛选、传承下来的进化印记息息相关。这一机制让人类在社交中不自觉地通过人脸判断伙伴,而你也许会因此更偏好某种拥有特定面部特征的人,并做出某些选择。
人们对婴儿面部特征的积极反应可能源自一种进化机制,与保护婴儿的生存密切相关。这样的反应还会被投射到具有婴儿特征的成年人身上,称为“娃娃脸过度泛化假设”[16] / 图虫创意
尽管这些和漫长进化有关的社交选择往往是无意识发生的,但我们看到某些人产生的亲切或排斥感,却实实在在的与身体即时的生理反应联系密切。
研究者认为,娃娃脸特征——大眼睛、圆脸、高眉毛、少棱角——往往给人一种更加温暖和真诚的印象[16],更具宜人性。当我们看到这样的面孔时,大脑中负责情绪控制和情感记忆的杏仁核会被更强地激活[17],这与面对婴儿的反应模式极为相似[16]。或许也能部分解释为什么在许多动漫中,为了让某些角色看起来更讨喜可爱,画师会将其面部塑造得更像小朋友。
而当人们观察到对方展现出了与高开放性、外向性、情绪稳定性相关的“微笑”表情时,大脑中与刺激-奖励相关的内侧眶额皮层(OFC)会有更明显的反应,远比看中性情绪、没有什么波动的“扑克脸”来得强烈[18]。
因此你急得团团转时,“抓”到一个看起来好说话的人问路,这个偶然随机的过程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加深刻。看似简单的社交互动机制,实际上是长久的进化与身体的复杂反馈共同作用的结果。
睾酮是男性的主要性激素,负责肌肉大小与力量、骨骼生长与强度等[19]。研究者发现,面部宽高比越大、面部看起来更宽的男性,基础睾酮水平越高[20] / 图虫创意
可见,“看脸识人”这件事,也没那么肤浅。
下次再被朋友拉进新的饭局,看着一圈陌生的面孔时,也不必为自己不由自主的“面部解析”而不好意思。毕竟当你默默观察新朋友的眉眼,大脑也在为你分析解码、层层把关,提供一份独特的陌生人社交安全指南。
撰文 / 小飞刀
[1]金庸. (2023). 神雕侠侣. 广州:广州出版社.
[2]夏洛蒂·勃朗特. (2013). 简·爱, 宋兆霖译,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3]Vanessa A D Wilson, Michaela Masilkova. (2023). Does the primate face cue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Neuroscience. 6.
[4]Eggleston, A., Flavell, J.C., Tipper, S. P. et al.(2021). Culturally learned first impressions occur rapidly and automatically and emerge early in development. Dev Sci. 24(2): e13021.
[5]Charles C Ballew, Alexander Todorov. (2007). Predicting political elections from rapid and unreflective face judgmen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104(46):17948–17953.
[6]Passini, F. T., & Norman, W. T. (1966). A universal conception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 44–49.
[7]Mark Shevlin, Stephanie Walker, Mark N. O. Davies et al. (2003). Can you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Evidence of self–stranger agreement on personality at zero acquainta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5: 1373–1383.
[8]Kachur, A., Osin, E., Davydov, D. et al. (2020). Assessing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using real-life static facial images. Scientific Reports, 10, 8487.
[9]Adam Eggleston, Maria Tsantani, Harriet Over et al. (2022). Preferential looking studies of trustworthiness detection confound structural and expressive cues to facial trustworthiness. Scientific Reports. 12: 17709.
[10]曹雪芹.(2018). 红楼梦·纪念版.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1]Sile Hu, Jieyi Xiong, Pengcheng Fu et al. (2017). Signatures of personality on dense 3D facial images. 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 7(73).
[12]Kendra Cherry. (2023). What Are the Big 5 Personality Traits? Openness, Conscientiousness, Extraversion, Agreeableness, and Neuroticism. verywellmind.
[13]Clare A. M. Sutherland, Lauren E. Rowley, Unity T. Amoaku et al. (2015). Personality judgments from everyday images of fac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616.
[14]Richard L. Michalski, Todd K. Shackelford. (2010). Evolutionary personality psychology: Reconciling human natur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8(05): 509-516.
[15]Sacco, D. F., & Brown, M. (2018). The face of personality: Adaptive inferences from facial cues are moderated by perceiver personality and motive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2(8), Article e12410.
[16]Leslie A Zebrowitz, Joann M Montepare. (2010).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e Perception: Why Appearance Matters. Soc Personal Psychol Compass. 2(3):1497.
[17]Cleveland Clinic. Amygdala.
[18]J. O’Doherty, J. Winston, H. Critchley et al. (2003). Beauty in a smile: The role of 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 in facial attractiveness. Neuropsychologia, 41(2), 147–155.
[19]Carmen E. Lefevre, Gary J. Lewis, David I. Perrett et al. (2013). Telling facial metrics: facial width is associated with testosterone levels in men.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4(04): 273-279.
[20]Howard E. LeWine. (2023). Testosterone: What it is and how it affects your health.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