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不知不觉一年又结束了,想想小时候,总觉得一天过得太慢了,时常发出感叹“怎么还不下课,还不放学,还不放假”,可现在,感觉时间飞逝,一眨眼,就工作好几年了,天天都在忙,又不知道在忙些什么。为何长大后的时间变得没什么意义了?最近我总是为此而伤感。
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解答:
其实这并不是时间本身变快了,而是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知改变了。这种感知被称为“心理时间”。为什么心理时间的快慢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变化呢?
首先,时间在整个生命的相对占比下降。目前有一种广泛流行的解释,认为这与时间在整个人生中的比例有关。如果某段时间占比较大,那我们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反之,则会觉得更快。对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一年占据了人生的十分之一,读完了三年级还有四年级,实在太漫长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比例越来越小,对我们来说就过得越来越快。
其二,大脑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减弱。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与个体吸收、处理图像信息的能力紧密相关。和儿童相比,成年人的眼球跳动频率更慢,大脑更复杂,同一时间内获取和处理的图像信息更少,就会觉得“好像没做什么事,怎么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这种能力往往受身心状态、对信息的熟悉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其三,能回忆起的事情数量减少。一般来说,我们觉得一段时间过得快或慢时,依据的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经历过的且被记住的事件数量。一段记忆满满的时光,总会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充实而缓慢。相反,平静而重复的日子里,留在我们记忆中的事件变少,时间就会加速流走。当我们的年纪越大,经验越多,记忆自动将相关事件整合,那事后回忆起来时间就变短变快了。
专家建议:
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时间越来越快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一种经历。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会把它看作是自己对时间的浪费,产生时间匮乏感,感到自责和焦虑。在这种心理压力下,我们可能会放大各种负面感受,甚至会为了节约时间做出一些影响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例如:熬夜、吃垃圾快餐等等。不过,既然心理时间是一种主观感受,那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方法来掌握时间、“延长”生命。
调整生活节奏,保证充足休息。我们所感受到的心理时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与时间的关系。当我们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把时间合理分配在有价值的事情上时,尤其是保证充足的休息,就能有效恢复自身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增强对时间的掌控感。
尝试新鲜事物,多创造“第一次”记忆。我们可试着找回童年时期的好奇,主动尝试新鲜事物。比如,在工作中,可以尝试学习新技能、从新的角度解决问题;生活中,可以结交认识新朋友、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旅游打卡新的地点。要尽可能地让每一天都充满新奇积极的经历,创造更多“第一次”回忆,就能将自己从重复的生活轨迹中解放出来,找到“延长”时间和生活体验的关键。
□本报记者 张晶